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鄂东民俗生产民俗

捞塘鱼

从前,在河图、汤河、古坊,陶河、夏河的小河里,小鱼儿嬉戏游乐,有经验的农民在山中还听到娃娃鱼的叫声。

夏秋季节,人们用捶细的大柳叶放到河水中闹鱼,或到活水中用竹条木条刷鱼,或卷起长裤到石缝中去捉。两个时辰,捉二至四寸的鱼儿一串,拿回煎或煮,味道鲜美乐悠悠。

查看全部

冬藏

稻谷进仓,杂粮进缸,红薯进洞,萝卜下窖。

我地没有晒苕丝、打苕粉的习惯。寒露挖薯,当天入洞。薯洞多打在靠阳坡处,一般可放两千至三千斤。食用薯和薯种分放。开洞注意安全,洞中有一氧化碳,洞门打开要等空气对流后才能进去,开洞便进,窒息而死的人不少。无薯时洞可长开,装了薯一定要关好洞门,红薯存放温度在摄氏12-20度保鲜不烂。

查看全部

螺堆

蓄了一粒黄,丢了十粒粮,秋谷登场,不违农时,为了防风或久雨再生芽,所以过了白露节,青黄一把捏。

收割登场前,先要清理修补稻场(也叫禾场),或挖高填低,或挑些泥土,粗粗弄平,用牛赶磙碾压平整,因为多种泥土掺合,压结了的稻场好用。修补稻场包括做螺堆脚。螺堆脚圆状,内低,中高,外斜。

查看全部

烧火粪 烧秧田

“地无肥料苗不壮”。“积肥如积粮,粮在肥中藏”。“流不尽长江水,积不尽自然肥”。

鄂东皖西有烧火粪的习惯,稻禾抽穗前后,为防野物,要割田堑,嫩枝杂草杂藤就是烧火粪的原料。割谷后,将晒在灰场的原料,在灰场上铺几层,每层要挑田土,铺三、四层,盖好土,点燃,早晚用板锄或沙扒去掏一掏灰,形成灰圈,数天后,再用钉耙扒那所余无几的火堆,将未烧尽“火粪余渣”再烧。灰拢堆,人粪火灰合拌拢堆,经过发酵。磷钾在,肥效好,种麦前,将种子和灰用灰筛合筛,打沟或打穴点子,潮巴巴的。我地油菜,多数栽苗,栽后点灰粪,既保暖又发棵,栽红薯,种黄豆播玉米,灰肥是宝。

查看全部

积肥

种庄稼首先要有土地,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一的小说《生死疲劳》,就是对半个世纪中国土地运动作出了重述。农民生靠父母,活靠土地,土是摇钱树,地是聚宝盆,人无土地活不成,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根本,古来各种战争的争夺,说来说去是为了地盘和人口;水是农业的命脉,是万物生存的命脉;肥是劲力,是植物生长的营养源。

查看全部

选种 茅包 浸种

选种:农民种田,重视选种。“种田无种,定是大懵懂。”“一颗良种,千颗好粮”,“饿死老娘,不吃种粮”,“留种要晒干,栽种要常翻”“农家三不哄,深耕、下肥和选种”,“场选不如田选,秧选不如穗选”“黄泥水选种出壮苗”,“勤换种,巧种田,辛苦一年顶两年”,“有钱买种,无钱买秧”,“秧好一半谷”。这些农谚都说明良种对种田丰收关系极大。外国人耕种不留种,到种子公司去买,这当然是中国农民的方向,但我国农民有换种的经验,“新种一年发,连种三年塌”,“种要年年选,草要天天除”,甚至强调到“懒种田,勤换种”,“上粪不如勤换种”的程度。

查看全部
共16页 页次:14/16 页
6篇⁄页 共96篇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