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鄂东民俗

打 柱

有几位中青年学者作家,前几年分别到过黄山、天柱山和恩施。他们见到搞运输的人用的打拄,叫不到用具名称,便称“棒儿”、“木棍”。一位写道:“黄山道上,我看到了云海奇松,看到了诗情画意,也看到了生活无情的一页。”生活的艰苦无情之一,就是“黄山道上桃脚者,天不亮下山,为饭店、商店挑米运货...他们都用一根木棍撑着身子,身子上压着重重的担子,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贴着山路挪动,不像有些人描写的山里人走起路来一阵风。另一位写道:“山里人挑担,是拿个棒儿在空肩上支着,使两个肩都着力,这样挑着感觉要轻些。”写这段文字的是一位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也在劳动,见到山区人民用打柱,因为“我们不会使这个,只能一肩挑。”这两位作者见过山乡人用打拄的情境,也把实情写出来了。

查看全部

轿子轿夫

轿子

由于近世华人移民或打工传到海外首先是传到东南亚,而后传到欧美及非洲。轿子到欧洲后,颇受法国、西班牙等国王公大臣的青徕。在近代史上,还有十万中国工人在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等地的种植园和农庄里以及刚果、塞内加尔等地的公路和铁路工地上流淌着汗水。随着大批华工登上非洲大陆,中国的农具、轿子和滑竿等也传入非洲。英国探险家利文斯顿在非洲探险时,就见过非洲人使用中国式的山轿。这些工具与生产技术对提高非洲人的生产生活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查看全部

花轿

花轿为嫁娶所用,其种类和样式五花八门,因各地习惯、贫富差距及主人的身份不同而不同。普通人娶亲用花轿,一般简单两人抬,富贵之家也有四人抬的,家里或村里有轿只需修一新,没有轿的,可以租借,或请专门的轿夫抬。轿子是专制的。花轿花轿嘛,罩轿的帷子要选红色的,并绣有百鸟朝凤、富贵花开、丹凤朝阳和百子图等吉祥图案。缀以金银色,以大红大绿烘托热闹喜庆气氛。家境富裕或是有权势的人用的花轿那就更豪华气派。现藏于浙江博物馆的一乘清末宁波地区女子结婚时坐的八抬大花轿,可能是世界上做工最精细,也是最漂亮的花轿了。相传这顶轿子制作花了近万个工时,因此叫“万工轿”。

查看全部

轿的名称和坐轿的等级

根据型制和所用的材料不同,轿的名称也多种多样。一般有藤轿、凉轿、敞轿、官轿、尼轿、花轿、滑竿、竹轿等。社会等级森严,坐轿也分等级,皇帝坐的是金顶黄轿,皇后坐的是凤轿,官员坐的轿称官轿,官轿按官职的大小而定,四品的府台以上官员,坐八抬八杠的红呢金顶大轿,七品知县只能用四人抬的红漆顶蓝呢轿,平民和医生则用蓝呢小轿,新大姐儿坐花轿,出丧送殡为素色魂轿,姻花女子出堂坐绿色小轿,犯人人狱或赴刑场坐无顶小轿。

查看全部

轿的起源发展

最初的交通工具是车,《说字》有“陆行乘车”之句。上面有车厢(即舆)下面有轮子,后来为了过山路方便,去轮子用人肩扛,故称肩舆。大约在西汉以前就出现了轿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夏书》说,夏禹在外治水十三年,“过家门不入,陆行载车,水行载舟,山行即桥。”这里说的“桥”就是“轿”,意思是说用轿翻山越岭,有如过桥一样平稳。经过历朝历代,轿的方式也在进步。不过这种以役人代步的方式,让坐轿人享受非人道的待遇,历来有反对意见,唐宋时代就有禁令或限令。

查看全部

出门

衣食住行信息是人类生活的五大要素。古人称“行”为走“走”即跑。人的腿脚,背负着上身,担负着移动的任务,一个健全的人,头脑四肢及各个部位都负担着各自的任务,走不完的人间路,过不尽的河桥渡。不读书不识古,不出门不知苦。由于长期出行的积累,人们形成了许多禁忌习俗。故乡人受孔子思想影响深,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从侍奉父母的孝道角度规劝儿孙的。出远门也有一定的危险性,“不远游”最好,要去远,要让父母知道去的方向,以便寻找联系,孔子的思想宣扬了孝道,但也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开化,使社会停滞不前。

查看全部
共59页 页次:34/59 页
6篇⁄页 共350篇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