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

文化教育民俗

陶河及本县私塾概况

孔子首创私学,后来出现政府办学称公学、官学,公私并举,私塾在历朝历代中弥补“官学”之不足而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在数千年的文化教育史中,对传授民族民俗文化和民间启蒙识字起过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私塾就没有广大劳苦大众读书识字记账应酬的机会。到解放前夕,英太寨水流至企人石范围内,以刘、李、包、安、汪、徐姓为主的私塾有六至七所。以今陶河乡辖地估计,私塾在30所上下。据史载,清末民初,全县私塾200余所。1922年以后,县区设公立小学,私塾逐渐减少。1936年全县私塾只有76所,塾师76人,学生1258人。由于内战等原因,到1948年,全县私塾猛增至640所,塾师645人,学生7900人。当时的政府处在风雨飘摇中,县政府削减教育经费,裁减教职员工,连续三年的高小毕业生失学在家,广大的孩子家长不得不为孩子前途着想。

家庭、宗族组馆,有的聘本族老师,也有聘异姓外地老师的。有的老师在一地教一两年,人家不聘就要自己找出路;有的自己设塾教书,每至岁末年初,就要四处托人招揽学童生源;有的塾师,因为诲人不倦,教出了不少英才,受到家长和社会的称道,德高望重,在一个地方教书坐馆几十年,直到告老回家,无论教经馆、蒙馆,只要学生长进,家长满意,社会称道,就是一位好老师。

私塾类型 就设塾方式而言,分专聘馆、共邀馆、门馆、族馆四类,其中以共邀馆较为普遍。私塾分类,与教师的业务能力及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相关。有的教师既可教童蒙也能教年龄大、文化高的学生,有的却只能教蒙馆,因此私塾分蒙馆和经馆两级,两者同时并存,但蒙馆居多、经馆少。

私塾是统称,孔子首创私学,私学是对公学而言的,私塾又叫书塾、私学、学塾等。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私塾的教师称塾师,一般学生称老师“先生”。乡贤、宗族或教师自己出面组织教学,一般称为起学一处私塾开学了就叫“起学了”。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孔子
私塾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私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