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神庙会

信仰民俗

从丁湾会众社日祭到陶河乡几百家社日祭,基本一致。大别山南,英岳潜太,只要组织了土地会的活动也大同小异。

古往今来,许多文史诗词歌赋,都有关于祭神于社的叙述,荆楚岁时记就说:“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关于社的规模,有大有小,有二十、二十五、三十家为社者。南宋大诗人陆游咏春社的盛况云:“社酒家家祭,春燕处处耕。”

陶河乡英太寨、塔耳岗、陶河三个大片,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有四百来烟,而土地庙就有三十座左右,这土地庙有木结构和石结构两种,内面供奉土地公公土地母,或站或坐,男左女右。石结构的土地庙以王湾、丁湾、塔耳岗、月形湾、陶河高畈口等处的最好看。

附收集的几副社庙联:

春祈秋报,五谷丰收,人丁兴旺,六畜安全,无灾无病,添人进口,是丁湾会众社日的祈求。

(5)与尔邻里乡党;保我子孙黎民。

(6)到处神仙到处佛;当方土地当方灵

研究土地庙与社日,研究其兴盛衰微又再起,其目的是要弄清其来龙去脉,了解土地社日的功能。人们破“四旧”打菩萨,连土地神也不放过。世界在变,人们想象不到的土地庙又复活了。民族心理,不可能用权势压下去,相反,压力愈大,反抗愈强,三十年来重建土地庙就是证明。珍惜土地,尊重民族心理,尊重农民风俗习惯,发扬古朴民风民俗的积极因素,让农民自己学科学,在科学指导下生活才是正途。

(3)庙小无僧风扫地;神灵有感月作灯。

(1)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金。

国人最喜土地庙,它是一种民族民俗文化;它还具有世界性。在国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香港、澳门都供奉家祖、土地神;在台湾,民俗文化保存得好,土地庙高达1000多座。可见中华儿女对基层乡土社稷保护神的尊敬和爱戴。在国外,只要有华侨华人的地方,也供奉从故土陪同去的小神,表达炎黄儿女爱国爱家也爱神的美好感情。几年前,《人民日报》驻印度尼西亚记者管克江曾采访过印尼南苏门答腊省首府巨港市一个名叫朋加尔的小岛,岛上有座土地庙,唯一的住户是小庙的看守人华人谢梅花。土地庙门脸不大,红柱、白墙、绿瓦。墙上雕着虎、麒麟、凤凰等图案,门口左右各立一人像。推开画着守门神的红门,正中大殿供奉着白须鹤颜的土地公公,两边龛壁上则悬挂着观音、弥勒佛画像。

社会的近现代化,人们观念的更新,旧有的传统与习惯并没有被颠覆和否定,有些东西是俗随时变,巧妙地变着,社会变不变,不是随某些人的意志,你强迫人们变,到时会遭报复的。庙会既是宗教活动形式,又是节庆形式,还是思想沟通,经贸发展的好形式,它也是走向社会和谐,构建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之一。

土地神 民以食为天,土生万物,土地是衣食之源,土地是人们生存及衣食住行的基本保障是人们文化思想的起点,科学发展、文学创作和民传文化的根源。土地神即社神,“社”的意思是“示土”,即祭祀土地,土地神源于远古人民的土地崇拜。

由于交通便利,中国人移居印度尼西亚,巨港是最早落脚点之一,中国人有不少在这里从事种植业。这些中国人自称先辈在唐代曾跟随黄巢起兵造反,失败后怕被官府追杀,逃到这里定居。19世纪后大批中国苦力被贩到此。谢梅花的祖父就是年轻时到巨港当苦力的,后来在这里娶妻生子,谢梅花的父亲退休前是土地庙的看护,她也算是继承父业。谢梅花住房在庙旁,是个简陋的木棚子。她每天早起打扫房子,开门锁门,给参观者指点程序。她每年从当地华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领取一些工资。管委会理事黄德水先生说,管委会工作是自愿参加的,每五年改选一次。长期以来有人参观,尤其是每年正月有许多人从新加坡、香港远道而来加入成千上万拜祭人群。黄德水说,华人把祭拜土地庙作为保持传统文化习惯的方式。上岛拜庙,需要摆渡。当地政府看到来岛上进香的客人众多,特为小庙建造一个码头。这象征着海外华人在当地扎根生活的土地庙,今后没准会成为旅游胜地呢!

(7)我若有灵,也不至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你莫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

农民有组织地祭祀土地神,一年两次。以丁湾社为例:社庙全是石条嵌成,位于塘湾、塝上、山垅、丁湾的出口处的河沟边,社庙四周松杉古树参天,会众十户,上世纪四十年代最盛。

(8)莫嫌我庙小神小,不来烧香试试;休仗你权大势大,如要作恶瞧瞧。

(2)地灵宏化育;土厚广滋生。

在中国,神权思想束缚农民几千年,夹杂着许多难以说明的思想支配着农民,想生存,生活得好,生活得快乐幸福,而且传宗接代,这就是天命,怎样活好?在农民意识中,求天难求地难,只想到求一个级别最低、要求不高的神站在自己旁边,护佑着自己。为土地神建狭小简陋的庙堂,土地神也不会责怪,而且他们天天履行“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的天职,关爱着下属百姓,让百姓生活得好,生活得安定。农民在基层菩萨的光照下生活,一年两季的土地社日,成了农民的生产交流会,互通有无会,道德会,春祈秋报会。上下数千年,农民组织万万千,兴此消彼,唯独土地会土地社,风吹不散,大水冲不垮。在火红的造神年代,一些人可用某种权势,来摧毁它,但农民的心理是冲不掉的。因为土地庙有原始宗教色彩,它反映农民对天的景仰渴求和敬畏心理:社庙社日是农民团聚的一个标记,社庆也反映了民间的“时季意识”,循环往复数千年,形成牢固的民俗常规。

土地社及社日起于先秦,兴于汉唐以降,衰微于20世纪中期,再兴于20世纪末,农民以土地为中心,在土地上生活要安定要神佑,当方土地就在当方显灵,于是建土地庙,祭祀土地神,做社日,农民耕种土地,春祈秋报也。

社日一年两次,春社二月初二,相传是土地公公千秋(寿辰),“二月二,龙抬头”,雨水多起来,开始春耕生产,将要“大仓满,小仓流”。每年二月二,那一年的首事负责祭祀和“做社会”。中午时分,会众聚集,首事带领,祀神于社,贴对子,放爆竹,叩首于土地菩萨前,而后到首事家欢宴,一户一人,社宴中,谈天说地,谈气侯、农事、耕牛、农具、种子。会众酒足饭饱,谢过首事而去。

水稻下秧时,用一根小木棒顶一个鸡蛋壳,插在秧田里,木棒象征土地神的身躯,蛋壳象征土地神的头,认为有神在此照看,秧苗一定生长旺盛。

(4)福被群生足堪公道;神凭斯土自有婆心。

秋社,祭日在农历八月初二,相传是土地母千秋,秋收在即,欢宴时,会众说得多的是估产呀,种子的优劣呀,秋收后的打算等,席上要落实第二年两家首事办席宴及顺序。

庙会 庙会是以宗教活动和宗教场所为依托的祭祀习俗,它起于唐,历朝历代长盛不衰。在“打倒一切”的年代,内地庙会暂停,在港澳台却从未受阻。而今,除正月大力开展庙会活动外,四时八节都开展活动。随着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庙会加大了经济交易活动,又进而增加文化娱乐项目,还增加了饮食文化。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土地神
庙会
http://yingshantv.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土地神庙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