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

春季岁时习俗

配合舞狮还表演拳术、大刀、击剑、耍九连环、走倒脚路、倒立、踩高跷等,玩火流星,夜色中表演又加火把、彩光灯,把夜里照得如同白昼。

元宵节始于两千多年的汉代。汉文帝刘恒除掉诸吕势力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每逢这天晚上,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到街上“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称作元宵,又称元夜、元夕。元宵节为什么又被称为“上元节”呢?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之意,。北魏时,道教的创始人寇谦,利用元宵节为他造神伎俩服务。他胡编龙王的三女儿爱上了一个人,成婚后生了“三元大帝”,称“三官神”,即正月十五生下天官,七月十五生下地官,十月十五生下水官,这三个日子分别得名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道教的创立传播,元宵节又有了新含义,即祭祀天官诞辰和祈求天官赐福。

闹元宵,在陶河占河及古坊、上坊田一带以玩花灯、打狮子、踩莲船最常见。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

长龙似的花灯队伍,多套锣鼓。主家炮子接连放,两人抬着的大锣,小锣铿锵,鼓儿咚咚,豪放厚重,还有那笛子喇叭,从来静静的山村,一时间惊天动地,连池塘里的那性急的鲢子鱼儿也跳起来助阵。排灯进入农家大堂举行仪式后,放在上下堂屋两旁。掇灯人休息喝茶吃糕点糖食,也看热闹。

正月十五早上吃元宵,夜里要给先人坟台送亮,家里有人去世,筑新坟后的三个晚上,要送“烟包”。烟包就是用稻草扎二、三尺长的把子,天黑送到坟头上,说这是给死人壮胆有火光。三十夜和正月十五夜要给最亲近的祖先送烟包,这烟包放在墓碑处,人们先将这一块地上的枯枝叶弄掉,以防发山火,因为防止风吹喷火星引起火灾的工作做得过细,很少发山火。除了送烟包,就是送坟灯。用支约一米长的竹棍,上面劈成三足叉,贴上正源斗和倒漏斗形的红白绿纸,内插一支蜡烛,到坟地后点燃,顶上有冒烟空,插在坟碑前或碑后的土上。正月十五夜插最为普遍,这也属月半夜的灯,那坟灯竹棍,有的几个月还在那里插着,因为敬畏忌讳,大人小孩都不会去乱动的。

在皖鄂边界的一些村子可热闹啊!“朱冲的锣鼓王湾狮,陶河的大戏人成堆,彩灯的扎匠徐联奇。”这个说语说明三个地方的文化特点,当地扎花灯的师傅,没有人超过徐联奇的做工和画功。

老县志云:“上元前后,乡民多结彩灯,扮杂剧,为舞狮龙之戏,辄数夜不息,箫鼓达旦”。

人们过年,也不忘六畜和五谷。从初一到初十人们要为动物谷物过生日,顺序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麻八谷,九油十麦”。初一是鸡生日,初二是狗生日,如此类推,初一到初十,如果哪一天晴好,预示该年该物兴旺,如果是阴雨天,则不理想,正月有十个太阳眼下山预示丰年,有十二个太阳眼下山更好。

而今的灯会更是盛况超前,今非昔比,人们将声、光、电科学技术应用于制灯工艺,使“形、色、动、光”熔为一炉,传统的金鱼灯、走马灯、兔子灯、绣球灯、摇动狮子灯等。早已不奇了,而新开发的别开生面的“龙柱礼花、自贡恐龙、二龙戏珠、孔雀开屏之类,恢宏壮观,使人目不暇接。三十夜的火,月半夜的灯。正月初七叫上七日,年过了一半。当日夜,满屋通明,还要给鸡笼点亮,据说是赶黄鼠狼及其他吃鸡的野物的日子,意在保鸡禽安全。

正月十五不仅闹元宵,还要吃元宵,元宵节也是美食节。汉代时国人正月十五吃豆腐加油糕和白粥泛膏,到隋唐时代,元宵发展到外型从方到圆的“汤中牢丸”或“粉果”。元宵节吃汤圆,南宋诗人宋必大有“元宵煮食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之句。浮圆子,又名汤圆。明清时代大体己定型:糯米粉捏馅搓成圆,因为“元”和“袁”、“宵”与“消”同音。民国初年那窃国天盗袁世凯,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做贼心虚,自己揣摩“元宵”有“袁世凯被消失”之嫌,便在1913年的元宵以大总统权威下令将“元宵”一律称为“汤圆”。袁死后,国中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当年老报人景定成在《洪宪杂咏》中有诗云:偏多忌讳触新朝,良夜金吾出禁条,放火点灯都不管,街头莫唱卖“元宵”。

除夕和正月初以家庭团聚和亲友联络为主,元宵节则是走出家门,普天同庆“闹”为主。

闹花灯、过元宵,就要圆(燃)灯。

狮舞起于汉,唐以降大盛,国兴狮雄,国衰狮睡。改革开放,狮舞走向世界。

采莲船拜年 也唱谜语让主人和大家猜,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如“一个谜子请你猜,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傍晚三只脚,你若猜不来,就请奉礼大哥帮你当秀才。”“不是糕点不是糖,洁白芬芳袋里装,不能吃米不能喝,每天早晚人人尝”(牙粉),这家唱了那家唱,内容大同小异,主人欢喜看客欢。演毕,主家送上片糕和纸烟,表示谢意。

玩灯,三五年一次,一定在正月半左右,在当地热心人组织下,先请扎匠扎花灯,乡间有专门的扎匠,一个人主持,全家人参加还请人帮忙,劈篾做架子,裁纸绘画。在某村玩灯前两天要交灯,玩灯一般都在夜里,玩灯不走原路。先在一个大湾里集中,大约在正月十三或十四下午“开光”,即请道士做法儿。道士穿法衣念文做法,而后拿起红笔在每个架子灯上点一下以示开光。开了光,灯神就显灵了,如来佛呀,观世音菩萨呀,送子娘娘、龙神、稻神、水神呀,关老爷、二祖、杨四将军呀,吉祥物、十二生肖呀,最小菩萨是土地公土地母。红、黄、白、绿、青、蓝、紫,栩栩生辉,夜里发灯时,点上红蜡烛,还带些烛备用。如果有月光,天上人间,一派仙境,如果无月光,一路灯火,一路鞭炮。一道道的光影,映在水面上更是美不胜收,一般玩三夜。各家各户,摆香案,大湾办很多方桌,场地干干净净。玩灯的村子,尊亲贵客,老少姑娘,女婿外孙都走亲串亲,看灯叙旧。办灯酒,多数盛宴在中晚餐,这重大的节日,非凡的热闹,吃喝也开心。

玩狮子山区不玩龙,因为“龙”的活动在有水的地方,有龙形灯,没有舞龙,人们常说:“又是龙灯又是会”,“龙灯”指的是花灯长龙阵,“会”指的是庙会,其意是参与的人多,热闹,合地同欢,闹元宵重在闹重头戏是舞狮(狮舞)。

依道具制作,外观色彩和表演风格,狮子多形状多彩多姿,以陶河为中心,主要有文武两种,文称麻狮,染色了又叫金毛狮,武狮叫布狮或狗头狮。麻狮头鸭嘴状,狗头狮狗头状,且身上无毛(麻),草绿色,狗头狮身上有两条裤子。两种狮子表演时大同小异,均由两人组成活狮,前面一人扮成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狮前面的人戴面具,双手撑着狮头构成前肢,后面的人抱着前人的腰,躬身构成一个完整的狮形,锣鼓节拍配合,尾巴一动一动的。耍狮子的人要年轻力壮机灵,三人默契配合,眼睛要看着武士绣球引导,耳听锣鼓声,两人以“跺脚”为号,各种动作协调统一,文狮有跌、扑、翻滚、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等;武狮动作有跳跃、滚球、奔腾、伸缩,难度大。每到大湾子要尽情表演,用几十张方桌架成九层之台,文武狮子分别表演,站梅花桩,顶桌四脚向上,狮表演高难度动作后“累了”,在上面佯装睡觉,这就是向主人讨喜钱,或集体或个人送上糕点糖食香烟,以示奖励。

采莲船 女坐莲船男撑船,一人唱大家和,一套锣鼓跟着忙,撑船者或帮手,见什么唱什么,还根据主家特点唱彩词:如“敬龙神求龙神,四季都有好收成!”;“做生意敬财神,财源茂盛,赚金赚银!”;“读书人敬重孔夫子,进学戴顶子”;“老者敬神,福寿康宁,寿活彭祖,八百余春”;“全家敬神,福禄寿喜临门”!

元宵节为什么又称灯节?说法很多,但最可信的说法是元宵放灯起源于古时农家“照田桑”的风俗。此夜,农家在长竹竿上挂一盏灯插在田间,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望丰收,后来演变成一种闹花灯的娱乐活动。经千百年的推陈出新,花灯焰火越来越艳。这不仅扩大了社会交往,也为闺中女子提供了相亲的良机。时代的变迁,不少地方举行元宵灯展,什么挂花灯、滚龙灯、迎轿灯、走马灯、放水灯、展冰灯等异彩纷呈,还出现了许多独特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灯,如北京的宫灯,天津的宝莲灯,上海的金龙戏珠灯,苏杭的琉璃花灯,广州的鸳鸯戏莲灯,东北的冰灯等。元宵之夜最穷困的孩子也提着大人扎的灯笼四处玩耍。各地闹社火、耍龙灯、玩狮子、踩高跷、扭秧歌、猜灯谜等。华灯照夜,万户生辉。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除夕
元宵
http://yingshantv.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闹元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