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泥鳅(又名模鲵 磨泥)

山乡渔业习俗

小时,脑里没有“泥鳅”这一概念,只知道“模鲵”或“磨泥”。它体形圆身材短,没有鳞。颜色青黑,肚儿白,浑身粘液。大概是像小娃娃鱼,所以人们称它“模鲵”,又因为常在泥里,所以又称“磨泥”。

泥鳅的药用,医药宝典中都有记载,它味甘,性平,无毒。具有清热解毒、解、渴、醒酒、利尿、消肿,通乳等功效,对肝炎、小儿盗汗、痔疮,皮肤痒、跌打损伤、乳痛、泻痢都有一定疗效。

3.活泥鳅与等量鲜活青虾一起熬汤,汤肉一起食用,能治肾虚引起的阳萎。

2.洗净的泥鳅用文火焙干,研成细末,温开水送服,治疗急慢性肝炎,功能去黄疸,保肝脾,使转氨酶下降。

泥鳅属高级水产品,被誉为“水中人参”。传说宋康王赵构被金兵击败,逃至会稽乡间,肌肠辘辘,喝了一碗豆腐泥鳅汤,不忘美味,他登基后,特封豆腐泥鳅汤为“银龙白玉脂”,后来泥鳅也成了贡品。由于泥鳅含高蛋白、低脂肪,在国际市场掀起泥鳅热,日本人称其为“水中人参”,我国外贸部门号召大力发展泥鳅生产。

4.活泥鳅用花生油炸至透黄,加入适量的水和盐,煮熟佐餐,具有补脾胃健肠胃的作用。

“文革”期间,某在校农场一年多,割早谷复晚,用泥船打泥,水满田平,见那蚂蟥和泥鳅很多,那时兴撒石灰烂杂草杀害虫,哈哈,风吹水动,那田里死泥鳅死蚂蟥真叫人见广了。

1.消炎治肿它的体表粘液即“泥鳅滑液”,抗菌消炎,用它与水饮服可治热淋和小便不通,以其拌糖抹可治痈肿,以其滴可治中耳炎。

泥鳅分布广,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几乎所有淡水水域,都有繁衍。死泥鳅不可食。

泥鳅是天气预报员。它生活在水中,没有水时钻进洞,一时半会也不会闷死。因为它有“特异功能”,没有水时能用“肠呼吸”,肠道布满微血管,起呼吸作用,如果水中缺氧时,他翻出水面,天气闷热水中氧少,它跳出水白翻腾,这就是要下雨了。民谚云:“泥鳅静,天气晴,泥鳅跳,雷雨到;泥鳅上下游,大雨在后头。它在泥土中,以甲壳类和小昆虫等为食。”

农家孩子一般都有捉泥鳅的经历。山田春天做老荒后,水浸田平,白天能见到泥鳅戏水偎泥,孩子们,带过捞滤式的工具和小背箩,下水田轻轻走动,见了泥鳅一下子撬起来,如果脚重水响,它一下钻了泥,在泥里溜得快,夜里大人撬,小孩助大人,在田梗上打火把,每次弄一斤两斤不成问题。

5.将泥鳅同米粉一起煮食,可调补中焦脾胃治疗痔疮。

泥鳅营养价值高,每100克肉中含蛋白质9.6克,脂肪3.4克,碳水化合物2.5克,还会有维生素B1、B2和烟酸等,其刺小肉质松软,具有鱼类脂肪的特点,人体易吸收,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泥鳅吃法多,清蒸红烧,晒干炸、煎,味道极好,一碗辣椒炒泥鳅,一吊锅泥鳅煮豆腐,十分诱人。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宋康王
赵构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捉泥鳅(又名模鲵 磨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