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挺起坚强的脊梁

(电视报告系列片)

联营联心,联产联酬,这个至关重要的“联”字,把山区的千家万户联在了一起,把分散的工序,分散的人力,分散的产品联成了一个威力无比的经济支柱。

▲(前边,是英山白龙腾飞的一块基地——四顾墩村:奖旗、奖杯、奖状,金光闪闪,桑园成片,和风里展枝抽条,摇摇飘飘,使前来的参观者露出欣喜之色。)

88年9月,国家科委开发团为英山妇女中的能人立传,出版了《深山凤凰》,康克清同志审阅书稿后,欣然题词,高度赞扬:妇女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大山淌出一股清泉,水流愈宽,进而汇成辽阔的大河。)

——“高楼大厦,巍巍耸立,靠的是坚实大柱;群龙起舞,靠的是舞龙人。英山经济迅速发展,如群龙起飞,究竟谁是舞龙人呢!”

▲(大片桑园的背景后迭出一段文字:全县有桑场124个,年产茧180万斤,年出口额1400万元。)

——“解决温饱,首先靠粮食,稳定人心,关键有粮食。民以食为天,这是千古不破的真理!

如今,70%的乡村通了公路或机耕路,英山人民可以昂首阔步,从这里铲除愚昧,走向文明,摆脱贫困,走向繁荣,永远沿着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前进。”

“钟兆基,是开发团成员中的一个代表;开发团的每任团长,每一个团员,都有这样一篇色彩斑澜的故事。

——“碧绿的山河,孕育了英山悠久的文化,光荣的历史和富裕的希望,血染的战旗,记录着英山人浴血奋战的昨天和艰苦奋斗的今天......

——“鸡鸣河:叱咤风云的老帅徐向前1931年9月曾在这里召开著名的军事会议,几度苍桑,星移斗转,这里旧貌换新颜,但光荣的历史却铭刻千古,永驻人间!

▲(水口桥村茶园,清翠欲滴;长冲茶场的山坡平地,碧波连天,精制茶厂车间,机轴飞转,运出茶叶的车辆,连连不断......)

英雄的土地,养育着英雄的人民,可以断言,在党的领导下,必将创造出英雄的业绩!

——“这里叫陶家河,当年红25军从这里起程,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据说,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路是人走出的。

——“不懂人性的天灾,似乎也不把年轻的共和国放在眼里;风灾、旱灾、洪灾、冻灾,象一条条无情的鞭子,一次又一次轮番地抽打着这个尚不康健的躯体。”

“水,不只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

▲(县车站内,背着各种器具,行囊登车的人流,挤进挤出,挤上挤下,那一辆辆客车向县外开去。)

——“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由此,英山县委敏感地认识到:作为贫困山区,粮食生产的一波一动,必将立即反映到政治、经济生产等各个领域,来不得半点疏忽和任何动摇!"

——“这里,又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我党我军的杰出领导人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以及徐海东、龙太忠、郭述申、张体学等,都曾在这里运筹惟幄,逐鹿中原!"

——“有人说,种桑养蚕到缫丝织绸,这是绿色与白色相兼的企业;英山人却坚持说,这就是白色的企业,并称它为帮助英山致富的一条白龙,英山经济的又一根支柱!白龙是茧丝的特称;支柱也是黄丝的特称,简言之,都是英山人对种桑养蚕业的器重和信任。

变白色,由产品变商品的事业,年年有个新套套,年年收入过万元。”

时隔五年,他又走马上任,到英山任科技副县长来了。

他们离了土又离了乡,是那样的执着那样的疯迷,不容否认,他们在异乡土地上可以为自己家中换来一定的财富,为山区开发找到一些信息。然而,他们是否知道,健壮的身躯,辛勤的汗水,只要再加点智慧与科技,就可以改造这块贫脊的土地使自己的家园富裕起来呢!"

四年来,他们先后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华农大、省农科院、北京机械研究所、中科院、中国农村技术开发公司等14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和实业界人士,到英山进行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先后办培训班136期,培训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29000多人次”。

▲(在茶园、桑场、森林的背景下,开发团工作的场面......)

——“在漫长的岁月里,英山人既爱水又怕水。

他们,又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献本领,作贡献,得利益”的号召,充分调动了全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2500多名县乡机关科技人员投身到生产第一线,承包411个项目,签订2000多份技术承包合同:

▲(尼龙薄膜育秧的田块;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配套,压缩冬闲田,推广杂交稻......)

——“群山不语,山庄翘盼,原野低呤。先烈们寄予厚望的38万英山人民在焦虑地探索——英山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郑新乔的茶园里,一派生机,新乔和家人在茶园里劳动,指指这儿那儿,客人点点头。进而又引到家里做客。)

星火计划是国家科委的重大贡献,也是英山建起一个基础三个支柱的巨大动力,这些星火计划的决策者们,国务委员、科委主任宋健,副主任、现湖北省代省长郭树言来英山检查工作;

▲(一张《湖北日报》展开,《北京派来的播火人》的通讯标题摄入镜头。开发团下乡工作的身影一一显示出来。

本片将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一个基础三个支柱”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报道这星变化了的山和水,人和事。并以此向关心英山、支持英山、建设英山的人们致以真诚的谢意。

▲(城关宽敞的水泥路,东河大堤上的柏油路,翻山越龄的陡峭公路;乡村间的弯曲机耕路……)

看,她看得多么认真,多么开心!她称赞英山的桑园开得好,她更赞赏英山的人勤奋!

▲(羊角尖,崎形怪石;篓子石,鹤立鸡群,英山尖,高耸云天,天堂寨,雄视英山大地。县委书记万福生代表英山县委向前来英山检查工作的中央、省、地领导汇报工作,省委书记关广富,地委书记杨祖炎,专员刘荣礼,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科委副主任,如今的代省长郭树言等分别听取汇报;并在这些领导人视察的画面上分别打上字幕:“省委书记关广富在检查工作,国务委员、科委主任宋健、副主任郭树言在检查工作;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在检查工作......)

水,已日益成为英山2000多个绿色企业配套成龙,奇起腾飞的宫殿。

——“这些数字里,固然溶进了前人的汗水和心血,但真正把它变成一根经济大柱耸立在英山大地,这就要归功于四年多来的科技兴农,科技开发了。

▲(田间地头奋力耕作的农民,羊肠小道走出的农民。)

工业产值:由5789万元上升到1.45亿元,增长148%;

那是英山人大干苦干的十年,从1969至1978年,改天换地,劈地造田,一股巨浪把英山涌到名扬全省的先进县的行列。对那十年的功过是非应该如何评价,那是历史的任务。但世世代代留传给英山人的荒田瘦土,毕竟第一次从根本上得到了改造,并日益造福于英山人民。”

▲(几处电站,机声隆隆;11万伏线路,凌空飞架;三级电站正在施工)

▲(奔腾不息的河流,连绵起伏的群山,炊烟缕缕的村镇......)

——“如果全县的森林都这样的茂密,如果全县家家户户的庭院都是这样的迷人,谁又能说清经济林果这根顶梁大柱,给英山人带来多大的福音呢!这难道只是写在英山大地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吗?"

▲(千架大山,葱绿含翠的背景后,迭出一段文字:全县共有山林148万亩,森林贺盖率由43%上升到52%;其中经济林果已发展到11万亩,共建林果场155个。)

8.13%,这一成绩受到李鹏总理的好评!

英山大地,寄托着世代农民绿色的梦,也寄托着他——这位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

——“他们是科技开发决策者,又是身先士卒的带头人。

▲(车奔如水,马驰如龙,人如海歌如潮,飞驰的汽车向着宽阔的大道疾驰,向着深奥莫测的大别山驰去......)

利工程得到修建,6800多亩落河田,低产田得到改造,26项农业实用技术在全县推广,杂交稻面积达18万亩,杂交玉米1万亩。生态农业在各地日渐形成。这一年粮食生产成为英山历史上第三个丰收年!

之三:他们都是英山的脊梁

——“在那战火纷纷的岁月,这里是英山地下党组织多次点燃武装斗争烽火的地方。今天,他们的后来者,在这尚留战火余热的山地里,奋力耕耘,扶贫开发,产除贫困。

▲(工地会战的场面:当年改造梯田梯地、小平原、茶场、桑园、大桥,给人以当年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的回忆。)

▲(英山城关,阳光刚从东方升起,淡淡的晨雾似烟似云,弥漫在街道上空;浓枝茂叶在晨风中摇曳,栉比鳞次的楼房,宽阔平展的大道,车水马龙,沸沸扬扬;远处,缠绵千里大别山,群峰迭起,巍峨峭拔的天堂寨,高耸云端.......)(在此背景下推出字幕:英山,挺起坚强的脊梁。)

四年来,英山为了加快发展速度,让每条龙从这平坦的路起飞而永不折蹄,修建了320公里的乡村公路。

乡镇企业:由4200万元上升到1.57亿元,增长274%;

——“党的富民政策,早以冲破山门,外地致富生财之道,更使英山人眼界大开。他们不满足,确切的说是不满意世代沿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进城市、到平原,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剩余劳力,离开故土,外出打工,谋求生计。

▲(农民技术学校,文化中心,各乡镇党校,电视差转台等,一处处拔地而起,吸引着周围的人群。)

▲(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维拉女士在英山桑园里参观......)

“被称为白龙经济支柱也罢,被称为经济支柱也好,反正,它并没有忘记四顾墩的养育之思。它为四顾墩赢得富有赢得了荣耀;面对这些前来参观的客人,它又俘虏去数不尽的惊喜目光。”

农村人平纯收:由191元上升到385元,懂长101%。

——“不要只看到茶那条青龙,已成为英山经济的支柱,也不要只看到丝绸那条白龙,又成为英山经济的支柱,这大片大片的经济林果,虽是刚刚苏醒,却早已蓄锐养精。它更有不可估量的经济实力。

早在1979年,他在四顾墩村那间小屋里安营下寨,一住就是三年。头一年,他就跑遍了英山300多个养蚕农户,60多个桑场,收集整理了10万多字的蚕桑技术资料。

——“群众说,群雁高飞头雁领,各级党政领导是英山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县大礼堂的几根大柱,坚实有力地支撑整个建筑。)

▲(狂风怒号,冰天雪地,洪水成灾,冲溃的河堤,折断的树杆,干裂的田原......)

之一:山魂,从沉睡中醒来

题记:当人民共和国俭朴地度过她四十岁生日的时候,地处大别山腹地的英山县传出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同贫困与饥寒拼搏了多少代的英山人,终于越过了“温饱”线.......

之二:深山,竖起三根顶梁柱!

——“少生孩子多栽树”,不仅已成为全县人民的统一口号,而且早已成为全县上下的统一行动!1989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6.7%0;人口净增率为

“电,也是人类讲步的阶梯,电的发现,使人类向着文明提前跨越一个世纪。电,又是英山处处变富,群龙奋飞的眼睛!

“有朋自远方来!

▲(《湖北日报》、《光明日报》刊登的通讯《留得人间不尽丝》;各地发给的荣誉证书,一一摄入镜头。)

财政收入:由670万元上升到1792万元,增长166%,

▲(在一组贫困农民家庭生活的镜头上,跌出一段文字:至1984年,全县人平纯收才191元,其中150元以下的32548个,占总户数的36.5%。)

——当县委书记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宣布:英山县被列为“全国重点贫困山区县”时,在座的人寂静无声,纷纷低下了头,但同时也在燃烧着战天斗地,建设家园的决心。

——“金铺镇,红27军在这里组建。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洗涤,早以旧迹难寻,但老赤卫队员们依稀记得鲜红的军旗从哪儿升起。

▲(县礼堂门口,几根浑然有力的大柱;从不同角度里显示它的力度和作用。)

英山的山穷,人穷可志不穷。英山人民都是不怕苦不认穷的好儿女,他们决心趁大好时光,齐心协力,奋起力追,把贫穷从英山的大地上赶出去。”

——“桥,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象征。

那是传授科研智慧的宝库!……”

▲(弯曲的东西两条大河,直躺在英山境内。荒芜的山岭,荒凉的山道;又低又旧的屋,又瘦又小的牛.....一切都向人们显示:英山还相当贫困。)

——“英山人平均耕地只有6分,在这么一点的耕地上都基本做到了粮食自给,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1989年,英山又一次把粮食生产推向高潮。全县共投资6400多万元,4500多处农田水

▲(计划生育的奖旗下......)

▲(万福生同志的录音:“......回顾四年来的工作,我们觉得: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尤其是县委领导班子的思想转变和观念更新十分重要......四年来,在国家科委开发团和省、地委的具体指导下,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规模经济为重点,以科学技术为支柱,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声音渐去)

历史的重负,沉重地落在英山县委和政府的肩上。

▲(张英奎的庭园经济,裴淑芬的花果飘香,万菊香的种药之路,草盘镇的板栗之乡。)

▲(大别山区:风和日丽,山川锦秀;丛山满岭,郁郁葱葱.......)

那是传递信息的天塔!

尽管,全县干部群众用辛勤的汗水,精心地浇灌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温饱”二字还是无法堂堂正正地写到英山农民的字典上;贫困,这条疯狂的恶魔,依然紧紧地依抱着这块烈士血染的大地!”

——“茶的山峰,茶的平川,茶的绿野,通过其工商公司的联营,汇成英山人民无比自豪的茶的事业。

再过几年,当这些即将竣工的工程一起发挥效益的时候,英山大地英山人民文明富裕将要跨越多远呢?

——“张英奎的小小庭院,让人大开眼界:

国务院领导关怀着英山,一次次请人前来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这是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到英山来检查工作。

改革的主体是人。改革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现代化的设计,是改革主体的失落!"

▲(飞跨的东门大桥,大河小河上的各种桥。正在兴建中的桥……)

他们身在群众中,一同学习一同劳动,一同改造着自然一同改造着自己,使封闭的小农意识被逐渐打破,陈旧的观念被渐渐消除。代之而起的是一种现代化农业意识的苏醒!”

▲(蓝天下,麦浪滚滚,油菜金黄,麦粮丰收在望。)

——“他们是科技开发的播火者!

——“英山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扶贫开发的重点是什么?到底什么是英山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这些既简单却又相当复杂,既明了却又十分尖锐的问题,在英山的上上下下引起了一场深刻的讨论。

▲(科技副县长钟兆基,满脸汗水,一身风尘,奔走在试验田头,抄写到夜半更深,讲课、授技)

1986年7月,国家科委开发团怀着对英山人民的真挚感情,带着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历史重托,千里迢迢来到英山。

尽管我们可以夸耀,早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织出了世界上第一块丝绸,建成那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但素有‘蚕吐丝’之乡的英山,又有多少人知道从养蚕到织绸的整个工序呢?"

▲(烈士陵园的门楼,双层烈士纪念塔,新建的展览馆内:毛泽东、董必武、李先念等领导人的题词,蘸有血与火的战旗、大刀、长矛;凝神静注的烈士遗像......一切都显得庄严肃穆,显示出这里是革命的老苏区。)

▲(在继续讲话的背景下,出现一段文字:四年科技开发,英山实现六个翻番:

▲(某村召开的座谈会上,一村干部在数论着,其中一人板着手指头数说着:“第一,县委为我们制订了一系列的好政策,好措施..."随即出现一系列县委文件,打上标题,“第二,各级党政千部树立了好作风.....”讲话声中出现一串数字——103个部办委局到贫困村建立扶贫联系点,不脱贫不脱钩;县直机关选派80名优秀青年干部到乡镇任职,乡镇选派30名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支部书记,县级干部每年下基层调查研究三个月,参加义务劳动15天,仅89年9月,全县就有5000多干部参加茶桑林果基地劳动,劳动日15000多个,去冬今春,县乡又抽调1100多名干部到农村进行基本路线教育,发展双层经济,巩固基层政权。县委书记万福生正与一户蚕农交谈,县长易茂先正与开发团在茶园边交谈,以及其他领导参加劳动和下乡的一组镜头......)

▲(连续三四年的养蚕家庭岁月,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茧丝绸公司的门牌,经理在介绍,丝绸厂的成品生产线;缫丝厂的女工们在井然有序地操作,蚕茧在收获的季节里,采叶,栽桑——这是一组倒序的镜头,继而,从栽桑到丝织品出口的顺序镜头连贯下来......)

▲(县委县政府连续发出的六个决定一一展出;县委等四大家领导下乡调查研究,谈笑风生地走出某村部;登车下乡,调查,爬山涉水......)

——“茶,被英山人亲昵地称之为青龙。从生产到加工到出售,英山的产品优势变成商品优势。它,是绿色的企业、绿色的工厂,绿色的银行。茶,已成为支撑英山经济的一根顶梁柱!是英山人民引以自豪的骄子!”

不要只看到今天的四顾墩村,这般的自豪这般的富有;想当年,他们也曾是那样酸楚那样的艰难。经济支柱在这里受过屈辱,腾飞的白龙在这里发出过悲鸣!”

再过五年或者再过十年,英山的山和水,英山的人和事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到那时再请各位领导和各位朋友们来此一游.....

▲(碧波万顷的水面上,迭出一串文字:全县共建水库88座,蓄水总量为2.213亿立方。)

——“肯定的说,英山人是善良的、纯朴的、勤劳的、勇敢的。从我们的祖先选定这块生息繁衍之地的那天起,英山人就从没停止过探索和追求!

——“她,叫尹木兰,与当年女中豪杰花木兰同一名字。她没有花木兰那般传奇,但不同凡响的名字却也带出了不同凡响的业绩,从1984年起,她迷上了蚕,迷上了这由植物变动物,由绿色

“这是英山有名的四顾墩村,有人说它是白龙的尾巴,有人说它是这根经济支柱的基石。反正,四顾墩是靠白龙出名靠支柱致富的。

——“无数革命前辈革命先烈,在英山的土地上洒下殷红的鲜血,播种远大的理想,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汇成一个历史的重托,消灭压迫,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科技开发的奖旗下......)

“在这400万分之一的中国地图上,英山,这个拥有1438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活着38万人口的县境,只标上这么一个小小的黑点。

请先烈们放心,鲜血浇过的土地,决不许穷根久留,更不许毒草丛生!一定要让它开出绚丽多姿,芳香四溢的鲜花!”

是水利还是水患,这是两个绝然不同的概念。如果从大禹治水那天算起,中华民族有4000多年的水利史了。作为生活着的英山人,我们都体验到水的功过;作为经济建设者,我们又都深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那科技开发,科技兴农的任何一项措施都不能离开水啊!”

这里,位于湖北省的东部,大别山的南麓。东与安徽的岳西、太湖两县交界;北与安徽的金寨,霍山两县毗连;西邻本省罗田县境;南与蕲春、浠水接壤......

这个如此贫困的山区县,靠什么使这里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的回答是——“一个基础三个支柱”!

▲(展室和烈士塔的背景下,迭出一段文字:五四运动后,80余人投入黄埔军校和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至1929年全县已发展590多名中共党员,建立起67个党支部;发动和领导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有重大影响的“三·二”暴动;在此后的22年中,英山在18万人口中动员10万人参军参战,为主力兵团输送五个团的兵力;为开辟这块革命根据地,英山有7000多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确认为烈士的就有2013人;全县属老区村295个,占全县村数的95%....

茶,正成为英山一条腾飞的青龙,一根支撑英山经济大厦风雨难摧的支柱。”

▲(文化中心,图书馆、差转台,再一一展现……)

——“龙,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也可以说,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当祖国大地正悄悄地卷起一股否定龙的文化,践踏龙的尊严旋风的时候,这大山深处的山里人,却在如此热烈地崇拜龙的文化,争做龙的传人!”

一次次的艰苦奋斗,一年年不懈的追求;

“群众说,他们也是英山科技开发的领导人。

▲(初春的锣鼓,舞龙的风姿;锣鼓声随着和煦的春风滚到大片森林和大片果园的上空)

▲(顺着公路盘旋而上,山峰直刺云天。一片丰产茶园,长势甚是喜人。“蔡家山茶场”的牌子历历在目。在场长介绍背景下,迭出一段文字:“茶园220亩,场员51人,1983年安排10个贫困户,1988年安排12个贫困户,1989年安排15个贫困户,人平纯收入过千元。)

风尘未洗,他们就马不停蹄,开展工作。在短短的一个月里,他们就调查八区一镇20个村,实地考察60多个县办工业和乡镇企业,走访了50多个部办委局;访问了1100多个贫困户,座谈了干部群众1000多人;写出130份项目论证报告。后经专家论证,选出茶桑,林果等七个项目,为英山的科技开发,双龙腾飞选准了突破口......”

▲(大片丰产茶园的背景上,迭出一段文字;截至1989年底,全县已有村办茶场586个,共计5万亩,产茶300万斤;茶叶加工厂328个,已开发红茶、绿茶、花茶三大系列产品,创省优部优名茶11个:茶叶产值1200万元。)

科技副县长,副乡镇长和副村长在发挥较好效能,在全县工农业增产的部分中,科技因素占45%。

钟兆基是一个无私的奉献者、勇敢的创造者。

▲(居高临下,英山全境一一尽收:)

全县共建电站87座,装机发电量2378万度。已有65000多农户安上了“夜明珠”。

——“历史,永远不会,也永远不能忘掉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笔!

▲(鸡鸣河:绿树掩映的库区,网箱聚集,渔舟竟发。)

▲(县妇联的会议室里,几本介绍英山妇女事迹的书刊,并一一露出题目:《深山凤凰》、《女性、崛起的群体》;康克清的题字更是醒目......)

然而,当英山的深山里,三根经济支柱拔地而起,群龙纷纷从这些路上起飞的时候,你能说说,这些路又是怎么走出来的么?

当历史以它沉重的脚步跨入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这里,天天都发生着前无古人的变化和业绩——

——“时代的千呼万唤,山魂终于醒来。富有艰苦创业的英山人,决心在县委的统一号令下,向贫穷宣战!向愚昧宣战!向旧的传统观念宣战!

几年前,当英山人为自己生息起居大地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而痛心疾首的时候,中共英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就以共产党人的远见、气魄和求是精神,毅然作出决定,把绿化荒出,发展经济林果作为支撑英山经济的第三根擎天柱,竖起来抓到底,如今,响彻英山大地的“112”工程,又一次把经济林果的重要位置推到全县人民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数座水库,碧波荡漾,数条水渠,流水潺潺;数处水塘,鹅鸭漫游;白莲库区的水面开发;方廷光的网箱养鱼;流水、泉水、喷灌水,处处充满无限活力。)

▲(嫩绿迷人的茶园,采茶姑娘双手如彩蝶纷飞,加工厂精心制作,精制茶包装美观大方。一车车装好的茶叶运往外地)

——“那是陶治情操的熔炉!

这些英山的决策者们,从改革的实践中,从成功的经验中,从失败的教训中得出结论:英山八山一水一分田,资源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山!莫把农村当城市,莫把山区当平原!

▲(金家铺:山城风光,远山近水,勃勃生机。)

“她,叫郑新乔。7亩茶园,送走了她家背了几十年的贫困,也把她拥到了省、地、县的领奖台。一年栽,三年摘,三年亩产过双百!是她第一个创出了经验。去年,她家产茶3000斤,仅此一项家中收入过万元。

▲(走进秀丽的山村,来到养桑能手尹木兰的家。条理、整洁,还显得富有;欢声笑语中,看得出是一个和睦,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家庭。尹木兰说说笑笑,又把客人引到那充满希望的原野......)

是奉献还是索取,是创造还是享受,反映着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情操和不同的精神境界!

▲(沉沉的大山,沉沉的村庄,沉沉的原野……)

▲(县委扩大会正认真地进行;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发展茶、桑、林果等一系列县委文件标题一显出......进而,又一次显示大礼堂的圆柱。)

“省、地委领导关心着英山人民的生活,关注着英山经济的发展。这是省委书记关广富、地委书记杨祖炎、专员刘荣礼在英山检查工作。

——“县委作出六项决定,如战鼓催人,催促着党政机关于部通过六条渠道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改革大地,去履行人民公仆的神圣责任!”

——“这位年近花甲的长者。是湖北农科所副研究员,是我国有名的蚕桑专家,深受英山人民爱戴的科技副县长钟兆基。

他们在一起共同“会诊”,决心给这块失血过多的土地一张“药方”,于是毅然作出决定:稳定粮食生产,这是英山发展经济的基础,发展茶叶、蚕桑和经济林果是山区经济的三大支柱!这一个基础三个支柱就是英山经济开发的重点,一定要统一认识,抓紧不放!

裴淑芬的这片果山,让人眼馋欲滴;万菊香的高山药村,让人留连忘返。这里的板栗,实在长势喜人......”

茶叶产量:由132万斤上升到300万斤,增长127%;

新乔富了!富了的新乔更没有忘记乡邻,她向上门求教者认真传授技术,送书送技术到各个山村。新乔的经验,新乔的效益,越过村村寨寨,越过山山岭岭。”

——“然而,“温”与“饱”这两个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依然是英山人最高的奢望,饥饿与寒冷,还时刻在威逼着这里的人们。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情景在大山深处时常可见。这可怜巴巴的木桥,不要说山洪爆发河水猛涨之时,就在平时,又耽搁了多少人们宝贵时间。”

外贸出口:由777万元上升到4433万元,增长470%;

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之一,英山人民在那血与火的交织,仇与恨的交融,人与鬼的交战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这块贫瘠的土地,曾经神速地造就一批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当年四处求生的妇女,早以回乡安居乐业,同英山的姐妹们一起,日益成为种植、养殖能手。

新的年代新的起点,他给英山人又带来了新的技术成果。他两次帮芭茅街村扦插万株桑枝条,解决了125亩桑园的桑苗,节约投资5万多元。他锲而不舍,不懈追求。利用桑树生长的‘时间差’和桑园的‘空间差’,试验桑园立体工程一举成功,达到当年栽桑,当年成园,当年养蚕,当年亩产收入过千元的奇迹。

——“他们不信神不信鬼,不靠天不靠地。但却十分虔诚地相信这条自己亲手养育的白龙,相信它可以把贫困山区的农民一一带到那吉祥如意、金碧辉煌的境地,相信自己亲手树起的这根支柱,能顶起大梁,风摧不移。”

干旱来了,人们追逐水的踪迹,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绿洲和生命;山洪暴发哪里就出现饥饿与死亡!

▲(大雨倾盆,洪水咆哮的画面上,迭出一段文字:1969年7月1日至13日,全县降雨量1150毫米,为常年的降雨量的80%:溃堤400多公里,溃塘1400多处,毁房16000多间,全县无收面积达10万余亩:1983年7月.....

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给英山带来了光明,开辟了一条由理想到现实的金光大道。

她,是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派来的维拉女士。

——“扶贫开发,科技兴农,把英山人带入到一个崭新的天地:他们在消除贫困走向富裕的同时,也不断追赶着新的希望;在追求物质变化的同时也在追求精神面貌的改观!

▲(桑园中迭出的文字:全村共有桑园608亩,年产茧105000斤,养蚕户占81%户,人平收入550余元。)

(镜头:推到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寻找到“英山”的位置,并逐一寻找周围的县名,位置......尔后,跳入湖北地图,英山县地图)

▲(森林一片片,庭院一家家.....)

▲(1985年春节的英山城关——温泉镇:满街的人流,满街的笑语;数路文艺队伍,徐徐而来,数条不同风格的龙灯,翩翩起舞......)

英山人从这根支柱立起的过程中悟出一个道理:如何将贫困山区农民这个巨大的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这是科技兴农的一大关键!

▲(陶家河:风光宜人,村庄、田野、群山、集镇处处春意盎然。)

——“这里,也是长江的一个源头。这条大河从大别山蜿蜒而出,带着古老的历史跌荡南下;它用源源不断的乳汁,哺育着这片土地和今天的绿色文化。

“大别山,古老而又神奇。千百年来,她以博大的胸怀,收容着中华民族的全部精灵,孕育着多少优秀儿女,编织着多少迷人的故事.......然而,她也给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民留下了千年如斯的沉寂,荒凉和贫困!”(奔驰的汽车。将蜿蜒起伏的公路吞进轮底,那碧绿的千架大山劈面而来。标着“英山”的界碑从摄像机前一闪而过;进入城关邻近,又一标着“英山”的界碑一闪而过;)

科学技术是最大的生产力,这一伟大的真理在英山的山水间得到了铁一样的印证!”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基本解决了粮食自给的英山人,可以大胆地向其他经济领域开发挺进了。”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大别山采风
英山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英山挺起坚强的脊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