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西河换新天

——英山县治理西河流域工程记实

治理西河,不仅是英山人民同自然作斗争的范例,也是英山人民同封建思想作斗争的范例。百里西河工程浩大,筑堤改田,牵涉面广,工程范围之内的青龙咀、白虎山、龙王庙、河神滩等等过去被人们视为禁土的东西全都擂平在民兵的铁锄之下,深埋在平整的田园中。有人赋诗曰:“六万民兵精神抖,太岁头上敢动土,百里西河成一线,牵着龙王鼻子走。”

1969年7月1日至13日,英山整整下了13天暴雨,特大洪峰沿东、西二河奔腾而下,势如破竹,整个东、西二河和英山城南几成泽国,一片汪洋。水打沙压田地4万余亩,倒房垮屋1.6万余间,给全县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灾后,当地百姓衣食无着,靠政府发放救济粮、救济金度日。由于当时英山受灾面大,钱、粮难以足额供应,所以有些特困家庭甚至离乡乞讨,或外出谋生。

大灾过后,英山县革委会痛定思痛,下决心治理西河。县委本着从西河整体出发,兼顾左右两岸利益,因地制宜,裁弯取直,合理缩窄河床,扩大耕地面积,均匀宽度,调理流速,改善水流条件,有计划地结合搞好水土保持和垫土抬田原则,组织县水利局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流域全程进行周密查勘,统一规划设计,结合西河特点和历年治水经验,提出了具体治理方案:“堤路结合,河靠西边;山下开沟,渠道盘山。连堤并套,建闸建站;开挖渠网,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县水利局将治河方案提交县委后,当时担任英山县委书记兼县人武部长的洪平安同志找来副书记饶秀兴,两人一道前往湖北省水利厅,向漆少川厅长作了汇报,漆少川厅长非常重视,亲自到英山实地察看。随后省长张体学,财政厅长林少楠以及夏世厚等领导同志,先后多次来英山视察,并作了具体指示和部署。根据水利专家意见,治理西河首先得在上游修建一座水库,以确保蓄洪和有计划分洪。

人们都在为这个规划和这个响亮的口号而战斗。

如今,西河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流域内,已建成有千亩茶园基地,千亩药栗基地,万亩桑园基地近10个在全市乃至全省有名的乡镇企业5个,明星集镇2个。在百里长堤上,宽阔的柏油马路笔直向前伸展,为318国道点下了精彩的一笔。沿途集镇高楼林立,摩肩接踵,无穷无尽的田畴,展现着直线加方块的旋律,河道上的钢筋水泥桥梁一座跟一座媲美,碧绿的河水,唱着欢歌轻轻流淌,乡村里,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77年冬,饶秀兴带着全县5万6千多劳力,按民兵建制组成治河大军。民兵自带治河工具,板车6000多部,独轮车2500多辆,土箢10万担,还出动耕畜3500多头,为加快工程进度,调动推土机、拖拉机400多辆。治河大军以各区为团,各管理区为营,各大队为连,采取“统一指挥,分团作战,百处动工,配套建设,不留后患”的科学治河方针。县水利局工程设计者们提出了“百里河道靠西边,百里长堤一条线,堤路桥闸相结合,四万亩良田连成片”的美好规划。广大施工人员也提出了响亮的战斗口号“大批促大干,壮志变英山,锁住西河水,百里换新天”,“六万大军战西河,完成任务过新年”。

水库工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水利部水利司司长(后为副部长)李佰宁、处长田孝忠、省水利厅副厅长马继民等领导先后来工地视察,马继民副厅长深为英山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所感动,他还将自己的姑娘带到工地亲自拉车,他带来水利厅科级以上干部100多人,在工地上与民兵们一道战斗一道过年。水利部的领导们不吃指挥部为他们安排的招待,自己到食堂排队打饭,领导们以身作则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兵,在领导们的带动和感召下,他们更加努力战斗。民兵们没有节假日,就连大年三十也战斗在工地上当时指挥部想极力改善民兵们年节的生活标准,给每人发壹斤猪肉过年,但这个愿望都不能达到,最后只能按每人半斤标准发放,其余的就是民兵们带着自制腌菜打发着繁重劳累的日子,生活极其艰苦。但是,广大民兵们以苦为乐,他们自编一段顺口溜在工地上广为流传:“水库工地炼红心,腊月三十出全勤,零下十度不怕冷,冰冻三尺赤脚行,顶风冒雪加油干,党和人民放宽心。”

西河是英山两大河流之一。全长63.6公里,流域面积525平方公里,流经五个乡镇六十多个村。西河过去是个多灾多难的河流,有民谣曰:“上到张家咀,下到老虎潭,百里西河百道弯,十年有九涝,一年不涝是天干。”解放前夕,西河沿岸的武显庙、姚垸、典当铺等地,都有沉睡近百年的乱石荒滩,在河沙乱石下还深埋着当年受洪灾袭击的石臼、犁铧、刀斧和尸骨。

1979年4月下旬,底宽27米,顶宽12米,最高堤高为7米的百里长堤,终于抢在洪水到来之前完工。但这并不是彻底完工,因为大堤的保护问题又摆到指挥部决策者面前,大堤保护措施的好坏,是关系到百年大计问题,指挥部的同志们为此煞费苦心。有一次饶秀兴在原废弃的一段老河堤上看到有一棵水竹子,叫人挖开,发现里面盘根交错,深入堤心,大受启发,当即决定在百里长堤上实行三栽:栽竹子、栽杨树、栽草皮。水利专家陶述曾同志来英山验收时,大加赞赏,认为英山人民不仅能吃苦,敢战天斗地,而且有智慧,做了许多专家们也不能做的事情。陶述曾同志回省后,做详细汇报,在省里引起了轰动。省委领导当即派湖北电影制片厂来英山拍摄纪录影片。当湖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英山巨变》在北京“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上”加映时,会上反响强烈,与会的英山县委副书记饶秀兴同志还受到了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华国锋、李先念、邓小平等同志的亲切接见,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吴金胜同志也非常感动,后又带人乘直升飞机来英山拍摄新闻电影。

一、动议,县革委会痛下决心

在这场洪水期间,西河流域惨象环生:冲田垮地,摧林毁屋,死伤人畜,难以数计。河道两旁的枫树、土门坛、夹铺、金铺、四顾墩等小集镇,夷为平滩。

在张咀水库工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豆蔻年华的姑娘们,她们组成铁姑娘队,相互之间开展竞赛,铁姑娘队中有一个开石班,都是由思想好、品行正的姑娘们组成,她们顶烈日酷暑,战风雪严寒,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她们以革命的豪情唱出了自己的心声:“雨洗脸,风梳头,战斗伴我度春秋,任何困难都不怕,誓为革命打石头。”

三、智慧,从实践中获得

1974年,英山县革命委员会下决心治理西河开始,到1979年整个西河流域治理工程结束。英山人民在资金、粮食和一切物资相对贫溃的情况下,仅仅只用了五年时间在上到英山县张家咀,下到罗田县老虎潭一百多里的西河流域摆开了战场。整个工程投入劳动力6万5千余人,修建大型水库一座,建中小型水电站5个,治河66.2公里,新改河道18.83公里,兴建防洪排涝闸21处,排灌站25座,灌溉刻管44处,兴建省级公路桥梁20座,共长740米,治理支流7处,长12公里,配套建设工程6处(太乙观治河工程、冯畈、田畈农田水利综合治理工程,龙珠、程璋河、八仙畈改河造田工程)建设园田化四万余亩,新增田地5000余亩,全部工程完成土石方1780万立方(其中张咀水库879万方)。可以说,这在英山历史上是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浩大工程,其影响力不仅在当时的湖北独树一帜,在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湖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专题片《英山巨变》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的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放映时,引起轰动效应。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也专赴英山,动用直升飞机空中俯拍英山西河流域变化。曾一个时期,英山被树为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

还有一位叫刘水芹的姑娘,带人打土方时,她发现上层松动,如果当时她自己跑到安全地带是完全可能的,但她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当她将别人推出危险区,自己却被埋在了塌方的土层中,壮烈牺牲了。刘水芹的事迹被指挥部宣传组夏云峰同志整理成文后,以《火红的青春》为题向工地上的广大民兵们广播、散发,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许多民兵在读了或听了这篇感人至深的事迹材料后,失声痛哭。事后,他们都自觉的以刘水芹为榜样,更加拼命地战斗。

这一切,都得益于英山县委、县政府的英明决策,县水利部门的具体规划和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战。时至今日,西河流域的人们对此记忆犹新......

二、施工,领导、民工容为一体

治理西河是英山人民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是英山人民在大灾之后一个工程连一个工程的情况下发挥连续作战的精神完成的。这么一个浩大的工程,英山人民没有向上伸手要一分钱,后来还是上级部门领导深受感动,主动支持80万元。而治河指挥部又将这80万元用于治河桥梁建设和堰闸建设,一分也没乱花。

当张咀水库即将竣工时,县委书记洪平安又找来饶秀兴说:“西河的治理方案已报长江水利办公室研究了,县水利局也作了规划设计。只是这样一项艰巨的工程,一般人难以负担,我想还是你来干吧。”

民国二十三年秋,长江勘察队队长陈彰官,因勘察长江下游堤闸及鄂东各河流源尾,于十月十六日,从兰溪沿浠水河直上,二十四日抵英山县境,勘察东、西河后,他在其调查报告中指出:“两河口以上,东、西河宽自二百公尺至五百公尺,上游两岸,概为沙地。山洪暴发,则为汪洋一片,无水则成沙河。若有堤防逼水归槽,则河两岸可开田数万亩”旧社会,国民党统治者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放任西河泛滥成灾。解放后,西河曾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整治,但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遇有特大洪灾,西河还是难逃厄运。

74年冬,张咀水库动工修建,县革委会配备精干班子,组成了以饶秀兴、杜光松、张景全等同志为主的工程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饶秀兴同志担任指挥长。张咀水库工程历时三年共完成土石方879万方,浆砌石29.8万方,混凝土31万方。其工程量之大,上工人员之多,在英山属首例。在大坝主体工程即将完成之时,饶秀兴曾动情的说:“英山缺电、少电,电对英山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到林县参观他们的红旗渠,看了他们自己修建的电站,就很受启发,我还专门请他们的领导介绍了电站修建经过和主要技术参数,我觉得英山也可以在这里修建电站。”于是县水利电力局迅速拿出了建站方案在大坝合拢之后,电站动工修建。就这样,张咀水库又多了一个新的项目,年发电2500千瓦,弥补了英山电力不足。

这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河水结冰,水深没膝,而民兵们都得下河挑沙筑堤,有的妇女背着孩子上了工地。大灾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但是大灾也唤起了人们向自然作斗争的精神,人们都自觉地投入到艰苦的劳动之中,他们的脚丫冻得红肿,甚至溃烂,但仍然坚持战斗。

治理西河工程量大且不说,其艰难程度也是英山历届工程中数一数二的。单说从石镇毛坳地段这十几公里的裁弯取直工程,就确实让指挥部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煞费了一番苦心,因为这一带全是俗称的“死黄泥”,又是水下施工,挖它,泥水溅得满脸满身都是;炮炸,水下又不好筑药。什么法子都使尽了,还是收效甚微,指挥长饶秀兴看到大冷天里民兵们脸上身上都是粘糊糊的泥巴,心里很不好受。几天里,他日不能食,夜不能眠。冥思苦想中,他忽然灵机一动,何不用土罐筑药,然后再放到水下挖好的坑中?当即他派车到一家窑炉上拉来一车土罐作试验,效果很好。后来,老百姓高兴地把那在治河工程中发了神威的土罐炸药称之“土罐炮”。西河会战开始后,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器材和后勤工作问题。因为整个工程场面浩大,没有相当的气魄和足够的资金是不行的,但英山县革委会的领导却充分相信依靠广大群众、群策群力、就地取材、土法上马,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材料自己凑,没有工具自己带,工具坏了自己修,真正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饶秀兴默默地点了点了头,他知道党员要有组织观念,组织上决定了的事,自己怎么能推诿呢?但是从内心来说,他是多么想休息一下!三年了,他被推到张咀水库工程这个磨子上,就不停地转了三年。

78年,张咀水库完工,这座库容为一亿零四百六十五万立方米的水库,为西河流域起到了很好的拦洪作用。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西河
英山
http://yingshantv.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百里西河换新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