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萌芽

——英山县农村互助合作概况

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分得田地,由于劳动力的悬殊,生产能力的差异,两极分化现象产生。1952年,中共英山县委、英山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合作决议(草案)》精神,领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解决了劳动力较少的单干农户的实际问题,为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5年12月,县委对1225个社进行了整顿并掀起了冬季农业生产高潮,如四区五桂乡组织1000多人用两天时间栽下7302亩桐子树苗,六区西庄畈乡组织青年突击队128人带动全乡每天平均1500名入社农民参加修塘积肥,用四天时间完成应整修的水塘67口,积肥128万担。同时在县、区的9个重点乡和合作基础较好的地区,根据农民自愿并积极要求升高级社的愿望(如一区长冲乡长春社用一天的时间开12亩田迎接转让),试办了17个高级社。每个社最多为300户,最少的在100户以下。在举行建社典礼时,周围乡都派有代表和群众参加,影响较大。2月3日至8日,全县三级干部会议召开,试点乡的高级社主任也参加了会议。会议分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形势,学习了政策,批判了“右”和“左”的错误思想倾向,统一了认识,制定了发展高级社的规划。会议还总结推广了17个试点社的经验,通过典型引路总结出高级社的四大好处。即:一是能充分利用土地,便于基本建设,做到地尽其利;二是对社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做到人尽其才;三是能发展多种经营,使社员更多地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四是增长了社员以社为家的集体主义思想。

二、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1年春耕时,东畈乡黄永发组织了20个农户集体开荒山,由于无计划加上管理无方,不久自动解散了。这是英山县出现的第一个自发成立的“互助组”。虽然没有成功,但互助的好处在黄永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1952年他又响应中央关于“组织起来”的号召,串联了7个自愿的农户(人口38人,全劳力10个,半劳力1个,水田26.1亩旱地16.7亩,耕牛2头,大小农具齐全),组成互助组。通过实践,他们认为互助组有三大优越性:一是节省人工,提高劳动效率;二是节省因大忙请工夫的开支;三是能互相交流生产经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县委书记郭庆年及时给予肯定,并派驻工作组同他们一起劳动,使组员的互助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他们向县委表达了“互助到底”的决心,在县委工作组的指导下制订了生产计划,并向全县农民发出了“爱国增产”的倡议口号。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了附近的互助组和单干户,相互之间开展了生产竞赛。到5月全县共组织2283个互助组16424户(其中常年互助组115个,801户)。占总农户47071户的32.7%。全县重点乡东畈乡有20个组,135户,人口占总人口的33%。朱家山乡一夜就建成了25个互助组。雷家店乡建成36个互助组。

会后,以区为单位训练骨干,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筹委会。到2月底,全县建成高级社144个29241户,占总户数的49.4%。入社人口有11.93万人,入社耕地15.95万亩。100户以下的有16个社,100~200户的有76个社,200~300户的有31个社,300~400户的有10个社,400~500户的有5个社,500~600户的有5个社,800户的有1个社。从高级社的质量看,一类社79个,占54.9%;二类社59个,占41%;三类社6个,占4.1%。社内设生产队,社与队均设管理委员会,每社选出正副社长和会计3~7人,社队分权分管,全社的生产实行统一规划,生产队按规划分段安排,因地种植,劳力分组分工。实行“五包一奖赔制度”,社对队实行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奖,减产赔。坚持“勤俭办社,民主办社”方针、社队干部参加劳动,领导生产,干部、社员、技术员三结合种试验田。同时还有初级社593个24232户,占全县总户数的40.8%,人口1014万人,耕地面积12.84万亩。集体所有制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已经在农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农村形势已经起了根本性变化。据1957年7月统计,全县共有高级社420个。入社户数58016户,占总户数的98%,人数为256797人。其中50户以下52个,51~100户的136个,101~130户的有64个,131~160户的有51个161~200户的有32个,201~300户的有54个,301~400户的有19个,401~500户的有5个,500~700户有5个,700户以上2个,尚未入社的农户有840户,全县实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化。1957年全县(按农业人口)人均粮食产量620斤人均农业产值18428元,分别比1952年增长36%和346%。

1953年7月,地委扩大会议以后,从县到乡自上而下由内到外对互助的目的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明确了农村发展方向,纠正了“分兵把口”的工作作法,县委下决心培养重点,对原有互助组进行了一次整顿,宣传了互助政策,使互助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互助组再度发展起来。至8月,全县组织常年互助组218个1409户,临时季节性互助组3096个17157户,共3314个18566户,人口94676人,占总农户的39.44%,占总人口的378%,共有劳力25780人。其中有党员323人,占农村党员总数(399人)的80.95%,团员2191人,占团员总数(5090人)的43.04%。占农村户35~79%在群众中影响较好的乡有60个,占总乡数的48%;占农户15~34%的群众对互助没有什么顾虑的乡有40个,占32%;数量占农户的14%以下群众对互助还有顾虑的乡有25个,其中二区汪家铺乡只有3个互助组。为了提高互助组的质量,到1954年1月止,县委共办了三期互助组长培训班。以第三期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有433人(党员17人,团员103人),其中互助组长378人,非组长46人(含妇女24人),单干户9人,时间为七天。

然而自上而下对互助的目的和政策以及农村的发展方向不明确,认识比较浮浅,以为互助就是互相帮助,把劳力强弱搭配,互助不互利,对清工结账的好处认识不足。工作中带着急躁的情绪,纯粹想借互助的办法去阻止两极分化的趋势,因而降低了互助优越性,导致部分互助组自动解散。到1953年春全县只剩下1669个互助组9169户,占总农户的20.42%,减少了三分之一。全县125个乡中,有32个乡的互助组发展较好,占25.6%,有51个乡能保持现状,占40.8%,有40个乡大多数自动解散,占32%。丝茅岭、尚新店两个乡的互助组全部解散。

一、互助组

1953年12月26日,县委举办了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训练班,共有105人参加(其中有14个常年互助组长)。参加学习的大部分是购粮运动中的骨干,对走农业生产合作社道路认识较深,意志较坚定的互助组成员。1954年1月9日县委组织部分互助组参观了浠水饶兴礼组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学习了他们的经验和作法之后,开始从三个区三个乡试办了由九个互助组形成的(烽火、新新、红星、东红、鸡鸣)五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共80个农户、366人入社,劳动力210个,入社田地261.736亩。县委还于1月12日印发了《湖北省英山县农业生产合作社试行章程》。《章程》共分总则、社员、土地和投资、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公积金和公益金、分配、组织、奖励与处分,登记和批准、附则等十一项内容共三十九条。为了扩大办社效果,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共中央“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培训骨干重点示范”的方针,以早建的农业社为样板,团结周围的互助组、单干户,“请进来,派出去,交流经验,以社带组和社组带单干”的办法逐步发展。到1954年11月,全县涌现出了东红、鸡鸣、向前、星光、新路、红旗、同升、红云、高峰、金星、黎明、飞奔、沸腾、新生、五一、先锋、飞轮、向阳、前进、长春、烽火、红星、新新共2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443户2103人,人社劳力515人,半劳力98人,女劳力294人,半劳力209人。党员111人,团员163人,非党团员积极分子183人。入社田地4258.35亩,耕牛192头。至12月底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3个,入社农户1979户。

经过半年多的生产过程,由于各级党委的重视和入社群众的积极拥护,入社的农户团结共心,共同战胜了水灾、旱灾,社内实现了粮油增产,社员增加了收入。93个社中,有88个社增产,有1706户增加收入,只有一个社因受严重灾害而导致减产。东红社1955年稻谷亩产平均618斤,而周围的单干农户亩产只有515斤,比东红社产量低20%。广大社员在分配中通过查增减产的原因,以及增产社和增收户的事实教育,思想觉悟比以前大大前进了一步,深信合作社真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正确道路。特别是在农村贯彻了毛主席关于“农业合化问题”的指示以后,广大农民要求走合作化道路的呼声普遍高涨,贫农、新老下中农要求更为迫切。农业生产合作社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激起了思想进步的农民办社热情,自发办社的势头形成,三区溢河口刘国成以及七区鸡鸣河蒋奉林和陈士贤等自发组成5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据1955年7月统计,写申请要求转社的互助组有365个,组织联社305个;合伙添置耕牛农具准备转社的互助组有79个;积极出售余粮争取转社、积极生产争取转社的互助组有404个。如三区大屋冲乡黄龙友等四个互助组25户中有21户联合报名入社,并在会上举手宣誓,连续申请五次。口头或书面申请要求人社的农民更不在少数。有的农民交了土地证、有的把耕牛农具送到社里去了,有的不等安排就在社里开始生产,到社里开会不要人通知自发地去参加会议,坚决要求入社。如一区农民向老社交了土地证的有176户,交了耕牛农具的有62户。很多农民说:“我们要改善生活,除了合作社再没有另外一条道路了。”至1955年12月25日止,全县由9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223个,入社农户42801户,占总户数(59290户)的72.2%,基本实现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化。全县125个乡,除落后的11个乡入社农户占50%以外,入社占50~60%的乡有41个,占60~70%的乡有50个,70~80%的乡有23个。全县7个区125个乡有5个区73个乡基本上实现合作化。从发展的规模上看,20户以下的有186个社,20~50户的有933个社,51~100户的有103个社,101~200户的有2个社,200户以上的有一个社。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http://yingshantv.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萌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