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民间文学艺术

英山花鼓

渔鼓道情即唱渔鼓简。渔鼓是拍打乐器,道情是曲调,拍打鼓面,伴以演唱,简称“渔鼓”。

女:我心伤,真心伤,一生冇嫁个好儿郎,别人儿郎前线打东洋,我的儿郎飘流在后方,飘流在后方咿儿呀咦哟!

男:我着急,真着急,一生有讨个好贤妻,别人妻子家事能料理,我的妻子只会穿和吃,只会穿和吃咿儿呀咦哟!

旧时有职业戏班社团,如采茶花鼓戏,皮影戏,大头宝(玩大头),黄梅戏等。其中黄梅戏影响大。

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两种。以吹打演奏古代曲牌为主,多选自佛、道宗教乐曲或汉剧中的乐曲。乐器有:锣、鼓、钹、小钹、小锣、马锣、木鱼、碰铃,还配有锁呐、胡琴、笛子、箫等,有时还加喇叭、牌子锣鼓。

咚咚咚锵,咚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咚锵!

民间乐曲

本县流行龙、狮、蚌、高跷等群体舞蹈形式,多在灯会、年节时出现。旧时我地龙舞及舞龙灯少,骑竹马、踩高跷、扇子舞、双抛球、打莲湘、踩莲船、蚌壳精及天狮、地狮舞普遍。

打鼓说书,英山称鼓书、话古,也叫“听说书”。大约同治初年即十九世纪中期,英山南河出现了鼓书艺人陈明春等。鼓书艺人有32字师徒关系:“诗书四泽,宣讲演说,代古传物,仁义道德,东望图儒,西苑翰墨,智开通文,大汉民国”。英山打鼓说书的特点,以说为主,有说有唱,时至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借鉴相声特点,产生了二人对口说唱的形式。

民间戏曲及曲艺

山歌、田歌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互相呼应对唱,如《茶歌》、《放牛哥》和《不对山歌赶过坡》等。

英山打鼓说书基本情况:一人出场,一个支撑架,一只花鼓放在上面,一个快板,手拿一个小木锤,在露天或堂屋,小鼓一敲便说起来,听众可多可少,有说有笑,和表演者协调配合,说到关键处,有时突然卖关子,或收钱或歇息一会儿,敲鼓也很有讲究,直叙时慢敲,情节紧张时就连续敲鼓皮,要提醒看客注意的时候,用小木锤敲鼓边,这样响声会大或脆,说到动情或高潮时,鼓书先生用快板和小木锤一起敲打。说书的内容有《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封神榜》、《包公案》、《杨家将》、《昭君出塞》、《董永卖身》及《二十四孝》等。到那火红年代,除了几部电影外,乡村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就是听打鼓说书,由生产队包场,因为大山区没有电,只有雨雪天快活快活

女:我扯经,你扯经,为什么要把我比他人,我是一个凡间女,她们是星宿下凡尘,星宿下凡尘咿儿呀咦哟!

打鼓说书

左抱鼓,右抱锣,手抱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都不会唱,只会唱个凤阳歌,凤阳歌咿儿呀咦哟!

有道喜,也有生产知识。如:桃园三结义,水浒一百零八将,杨家将,摘细茶,唱词通俗,节奏明快,对唱对舞,欢乐幽默,歌舞一体,喜闻乐见。

电视和网络发展起来,那穿长袍执鼓锤的先生就只有在影视舞台上才见到。

风俗歌 大凡婚丧嫁娶、祭神、拜堂时唱的谓风俗歌。如做房子时唱“上梁词调”,结婚时唱“撒帐调”;和尚道士念经时唱的“还魂调”等,图吉利,曲调接近生活语言。

以上多为传统民歌;新民歌,如“土地革命歌”、“举起刀和枪”、“送郎参军”等,“丰收歌”、“农家乐”、“万亩茶园十里长”等。

英山花鼓,也叫“打花鼓”,由“凤阳花鼓”演变而来,是一种歌舞表现形式。你只提起“凤阳花鼓”,老人们就会来兴致。明清至民国,几百年长唱不衰。“凤阳歌”开头叫“讨饭歌”,我地一些老人还记得开头:“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唯有我家没有的卖,肩背锣鼓走四方。”........

女:我命苦,真命苦,一生冇嫁个好丈夫,别人的丈夫做官又做府,我的丈夫只会打花鼓,打打花鼓咿儿呀咦哟!

男:我命薄,真命薄,一生有讨个好老婆,别人的老婆剪头又放脚,我的老婆一双小丑脚,两只三寸咿儿呀咦哟!

歌曲方面,民歌中小调多,尤其是反映婚姻爱情的,如:《自由歌》、《断姻缘》、《寡妇十叹》等。

凤阳花鼓,从一首讨饭歌,传唱到大别山区,在英山演变为“英山花鼓”,后又派生出南河一带的南调花鼓和东河草盘龙家坊和雷店一带的北调花鼓,北调花鼓多在正月表演,女背鼓,男手拿马锣,边走边唱,内容有历代英雄故事,

民间音乐

硪歌又叫石硪歌,(兴修水利或做其他工程,打硪时即兴顺口溜,一人领唱众人和,鼓干劲,消疲劳;劳动有节奏感。

“凤阳男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黄河”。从来没有一首歌能像凤阳歌那样,口口相传,从凤阳唱到淮河黄河内外,唱到大江南北,家喻户晓。它本是一首讨饭歌。几百年传唱中,随形势而变。

男:樊梨花、穆桂英,她们都是女子兵,带兵打仗凶得很,你这个婆娘不要瞎扯经,不要瞎扯经咿儿呀咦哟!

灯歌 形式多样,在祈神庙会或灯会或打连湘时唱的小调;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音乐
乐曲
http://yingshantv.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民间艺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