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尺、封条

文化教育民俗及其他

封条就是封闭门户或器物时粘贴的纸条,上面注明封闭日期并盖有印章。

封条记载着时代的悲欢。国家、集体粮库,杀虫后贴上封条,上面印些人头骷髅画,给人一种害怕的感觉。生产队集体粮仓,铁将军把门还加封条。可粮食还是被饥饿人偷吃了。一人或几个人监守自盗,他们闹了个肚儿圆,可怜的社员们肚子空空,有怨不敢言。

压尺虽小,却是习字读书、书画雕刻不可少的,尤其是雕刻家和技工们创作的必用品。用压尺是一种实在,也是一种风情,它给了人们乐趣,也增添了几分记忆。

“文革”年代,抄家呀,破四旧呀,各种组织的头面人物及打手们,利用专政的工具,动不动驱赶居民,动不动抄家封门,受苦难的人们,有理无处诉,有冤无处伸,他们的合法住房、财产、金银细软、书籍字画随时可被专政者没收。这中间黑手多多,破四旧有人发了横财。

封条有多种情况,公用库房、商店暂时封存的,开时要有有关人在场私人住宅,自己封起来,屋内无人,君子自重不进去;或有纠纷,凭有关人员封存,待处理。

那个年代,唯一没有贴封条的是嘴巴。

有人记得,读小学私塾时,因为要压正读的书,压习字本纸页,用过竹尺和金属尺。读小学三四年级,用过铁压尺,这压尺简单,铁匠可打。后在几所学校,读书多年始终用一把表面白铜的压尺,退休后又用上一黑色铁压尺。三把压尺,两黑一白,都是20厘米长2厘米宽,重约200克。

封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央各公卿机关及全国各郡县的奏章便向咸阳一处叫章台的办公处汇集,一捆奏章就是一捆竹简,上奏的官员要将竹简捆好,并糊上泥团,再盖上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送到章台,秦皇验查而后拆阅。纸发明以后,上述那泥封才逐渐被废。

封条

压尺

以前,读书人书桌案头有笔墨纸砚,还有搁笔或插笔的笔架。桌上还有压尺,压尺也叫镇尺。它有一定的份量,可压纸,压书页,因此又名“纸镇”或“镇纸”。压尺的用料通常有金、银、铜、玉、木、竹、石、瓷等材质。压尺上通常刻有图案或诗联,它是古代近代文化人生活必备之物,作为书画创作是不可或缺的文房用具,而今用的人少,但已成了收藏品。古代精美压尺,有很高价值,在北京荣宝斋拍卖中,有一对明代寿山石浮雕蟠螭纹镇压尺,成交价达到105万元;另一件田黄雕竹形纹压尺以10万元价格成交;在嘉德拍卖中,曾有一件明代晚期铜嵌银丝压尺,成交价8万元;一件清代象牙竹纹丹凤眼尺,成交价3万元,现在市场上有黄花梨、紫檀、红酸枝等材质的木压尺,如果没有名家铭刻、价格几百元不等。

后来有人将泥封的方法,移到门上,封条就出现了。封条上写字并盖印。它通常贴在两扇门的闭合处,贴两张一样长的封条呈交叉状。门上锁加贴封条,是官府封门常见的。古小说中有云:卢家门首“大门上一把大锁锁了,两条封皮横竖封着,绝无一人。”这里说的封皮就是封条。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压尺
封条
http://yingshantv.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压尺、封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