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学

文化教育民俗

英山老志“学校志”云:“人才之盛衰,系文教之隆替,其应如桴鼓之捷”。历代“王者迭兴”,“皆有以宏其教育,莫不如学兢兢焉。”隋唐以降,“以科目取士。郡县无不立学,有学宫以为学者之表率。又有书院,以为学之辅助机关。”“清季废科举,立学堂,而学制一变,群才之兴,伫以俟之。”

义学 义学是旧时由私人捐资或由地方公益资金兴办的免费学校,收容贫困子弟入学,不收学费,最早的义学,于1795年由知县严克任移建于凌云书院旁,规模次于书院,私人捐置的义学田,均归凌云书院掌管,义学教师薪金,也由凌云书院支付。

试院 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县徐日纪在城隍庙后倡建兴贤馆考棚;1846年县政府又在六安州内兴建考棚。每年选派学生去考试。六、英、霍三县六安州考棚建科举亭,后改为中学堂,英山每年送7名学生就学。从1217--1904年的687年间,英山中榜的秀才有57人,其中清代32人;中举共10人,其中清代9人;中进士26人,其中清代17人。

书院 地方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有专人主持。从唐代开始,历代都有。清末废除科举后,大都改为学校。清雍正七年(1729),赵知县在东门外徐家塝创立凌云书院,后几毁几迁几建,它是古代英山县官办的最高学府,书院管理人叫“山长”,在书院讲学的人由山长聘请。来书院读书的人有两类:一是已中秀才的,每月定期到书院听讲送作业即文章诗词请老师批改,这叫“文生课”;二是凡民间俊秀、官员子弟在十五岁以上已读完《四书》的方准入学,在书院攻读,以就童试,这叫“童生课”。

学宫 即古时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在那里主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称学官或教官。英山立县后,首任知县段朝立,大约于1270-1275年左右创办学宫。后经历元、明、清到民国,兵灾洪灾几毁几建几改名称,叫文昌阁、大成殿、文庙等。解放后,曾在文庙设立县政府,“文革”中,文庙东、西厢被拆除,1984年,仅存的大成殿又被拆毁。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学宫
书院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县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