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入土为安习俗

丧葬习俗

待葬停柩 在大别山南鄂东皖西有停柩浮厝、丘丘之称,实为停柩待葬。

新坟,三日内,每夜要送草烟包,意在给亡人壮胆,还有防“野兽刨棺”之意。

人死停柩待葬村外,还有其他因素,或未找到合适的墓地,或犯什么煞马上安葬对子孙不利,或等候远在外地的子孙归来,或经济不凑手,或因“不葬血棺”的观念起作用。

复三所谓“三”是指死者登山的第三天,有些亲戚好友三天内不走,住得不远的,第三天早上要赶来。孝家备好酒肉香纸火炮,和亲友一道上山,在坟前摆好供品,斟酒三杯,再烧纸放炮,然后叩拜死者,说些让死者安息的话,也可以哭,有些女儿哭得伤心。烧纸时,也给周围老坟烧几张纸,意思是请他们关照新邻居,然后离去。这种祭礼方式谓之“复三”。

八仙,多数由亲房组成,有的地方八仙是亲房中的老人,他被请到丧家,抬丧由其后辈干,我地杂姓多,由邻居中的中年组成。都受到优厚待遇,除吃喝外,以前发草鞋,现在是送力士鞋、烟等。

我地古有“不葬血棺”之说,死者人殓后并不马上安葬,要停柩一段时间,叫殡。停柩又叫“浮厝”,即把灵柩丘起来。停柩的时间有长短,三月、五月、九月,一年、三年。研究过毕昇墓碑的孙启康等专家说,在宋代,我地老人死后有在家停柩数月的习俗。江西赣南地区老人死后,有把灵柩放在祠堂边屋停数月,风水先生算后再安葬的习俗。13世纪早期,朝廷在皖鄂陕等地屯兵屯田以抵抗元军,大量江西人自波阳瓦屑坝迁英迁太迁桐迁潜山等地,即“江西填湖广”。农民喜欢生活在本乡本土,当时大迁徙中,有移民不愿迁移是带强制性被迫迁移的,移民中自然有临时观点,希望有朝一日重返故里,因此临终前还嘱咐儿孙,将其尸首不要马上安葬土中,而用棺木临时厝起来,以便回原籍时容易收捡尸骨。谁知,当这些人的子孙在历尽艰辛定居创业后,习惯成自然了,子孙发达,不再思归了。年代一久,子孙在迁入地生活,只知祖籍在江西。对于死后安葬,大别山原有先厝后葬习俗,江西来人的临时观念已过,大家把先厝后葬习俗延续下来。

入土为安 灵柩抬到墓地入土安葬叫下葬、落葬或下穴。落土时间由道士或地仙选择,利于绝大多数子孙。时间到,八仙用抬索将灵柩放入井穴,墓向朝山包,用罗盘对准,用线在棺大头正中吊,三线对一线,烧道士写好的“地契”,撒些茶叶米,意思是这块地就是这位亡人的了。筑坟时高叫:“紧紧筑,深深埋,子子孙孙财福来!”隆起坟包,将草绳盘在坟头,两根短杠压在坟岗上;也有将草绳放在坟头小树上系着,呈半圆状。安葬毕,八仙大声吆喝:“安葬毕,府上发富发贵!”

“停基”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村外自己山场或地旁,用石头垫底,灵柩放好,四周用土砖砌墙,用简单的桁条盖瓦;特困者,杂木棺装尸抬到村外荒处,用稻草一包,粗草索一捆,棺不露外,能防风吹雨打日头晒就行。这类人家有的远走乞讨,有的绝户。到头来,还是亲房宗族或行善者捡骨安埋。

还有穴葬:本地两省两县相邻约三公里的两个流向不同的小河沟旁,外砌石岸,内各有几十口棺材,有的还用铁钩钩起来,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见到内中棺木己腐烂。两处这种墓地人们叫“国”。这不是悬棺,还有,古坊国下村,有个墓穴,石条砌成墓室,有人说这“国”即“郭”。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安葬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英山入土为安习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