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秋季岁时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可以追溯到初民对月神的崇拜。到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神话,其中有嫦娥吃了西王母的不死之药而飞升登月的故事,于是嫦娥便成了月神。汉唐以后秋节、拜月节就要有供品,于是八月十五就成为中秋节,而且更丰富起来。北宋中秋之夜,成了狂欢之夜。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拜月节等。农历一年四季中,秋季七八九三个月又称孟秋、仲秋和季秋。八月在秋季中间,又有仲秋、中秋、正秋、大秋、金秋、桂秋、桂月、雁来等别称,而八月十五又在秋季的正中间所以叫中秋,十五十六月团圆,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月色也最皎美。月圆是团圆的象征,中国人喜欢圆,大自然中的圆。寓意人间的圆,团圆,圆满。

俗谚与名句:“过了八月中,只有梳头洗脸工”;“年怕中秋月怕半”;“云瞒中秋月,雨洒上元灯”;“七月枣子八月梨,九月柿子黄肚皮”;“八月中秋,核桃丰收”;“过了八月半,赶快并大蒜”。

中秋是团圆节,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和思念远方亲人的人,留下千古绝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到中秋分外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等。

邑志云:“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以月饼、藕、栗相馈送。夜赏月,或至达曙。”中秋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端午的大节日,歉收之年过得简薄些,若是风调雨顺之年,稻谷正在登场,瓜豆荞薯丰收在望,人们迎中秋的喜悦心情,露在脸上,笑在心头,忙在行动上。

自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政权以后,肯定了中秋玩月,并将八月十五定为“国制”中秋节,且欢宴于望月亭及太慈寺。

中秋之夜,江淮有摸秋习俗,传说:有一对勤劳夫妇老来无子,一讨米老太太给他们一粒瓜种,种下结个大冬瓜,八月十五那天,二老抬回冬瓜,那瓜忽地炸开,跳出一个又白又胖的小男孩来,从此民间便有摸秋的习俗。“八月摸个秋,摘椒抱瓜不算偷”,“童子的手,越摸越有”,意思说童子青年摸秋吉利。民间相传,月属阴,月圆的晚上,送子娘娘要下凡,多年不育的妇女若摸秋易受孕,于是可生孩子。中秋之夜,中青年男女相约,趁月亮升起时悄悄摸进菜园里,偷摘冬瓜,不视为偷,丢失瓜果的主人也不视为被盗。冬瓜偷到手之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小孩衣服套在瓜上,用彩笔绘出眉脸,用小辣椒放在挖的冬瓜眼上作小孩的“鸡儿”,把瓜打扮成小孩模样,叫作瓜孩,三五成群,或抱着或用竹竿抬着,在月亮地里,敲锣打鼓送到盼子无子的人家的床上。这时受瓜之家主人要端出好茶、月饼、枣子之类的果品,请送瓜人品尝。待送瓜人热闹一阵走后,受瓜人将瓜放好,与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将瓜煮熟进食,据说以后容易受孕。摸秋送瓜,发子旺家。中秋之夜,山里农家之乐,又寄予希望,开心快活。

江苏大丰人张士诚等起义头领,面对元末蒙古贵族的统治,暗中串联四面八方,利用中秋节人们互赠麦饼习惯的机会,做了很多夹有字条的圆饼分发民众,约定于八月十五日夜,各地官民中秋欢宴吃饼之际,看到字条,全国数省同时起事,先杀掉在自己家中和地方享受特权的鞑子,接着加入反抗元朝统治者的洪流中。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同年攻克大都(北京)推翻元朝统治,以后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后中秋吃月饼,又多了许多故事,并且在月饼上贴一小方纸,以示纪念,时至今日,小方纸成了食品厂家的标签,月饼盒子也越来越华丽,广告包装叫人头痛。在一些地方,中秋吃月饼是应景,实际内容又有许多变化,“杀鞑子”变成“杀鸭子”了,子鸭养到中秋大量上市。

蒙古贵族统治中国,对百姓采取高压政策,不说鸟铳之类,连菜刀也不准用。因为残暴统治,人民不堪忍受而起反抗之心,到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夏天,民间己出现“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谣谚,元末红巾军利用了民心民力,推动了起义。

中秋吃月饼的来历也众说纷纭,说起于唐、起于宋、起于元和明、清的都有,有说到宋已普遍,并且大者尺余。各地产品不同,做月饼的原材料和味口也不尽相同,说月饼的得名归于乾隆,是不妥的。传说乾隆皇帝一次下江南,游到杭州正值中秋,有人献上甜饼,皇帝一边赏月,也一边尝饼,并称赞:“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此言乃颂月赞好饼甜饼也。中华民国元年,政府曾行文把中秋法定为“秋节”、冬至为冬节。沿此前进,根据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定从二零零八年起,将中秋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中秋节
赏月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中秋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