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

秋季岁时习俗

有关七月半的谚语,说明节俗、时令、天气、气温度变化等等。“七月半,鬼乱窜”,“七月半,鬼下畈”,“过了七月半,日头沿山窜”,“过了七月半,一天短一线”,“过了七月半,日里热,夜里凉”,“七月十五落一沟,毛毛细雨滴到秋”,“过了七月半,下永称声唤”,“七前单月大,七后双月大”,“七月半吃新”。

七月半“吃新”。我地插早谷少,插升把田的面积,七月半前成熟如果自家没新米,可以向有早谷米的人家借,烧包袱摆供品,最好有一碗新米饭,让神佛享用,如果无新米,烧包袱还是摆老米饭。七月半烧包袱在离房屋百米以外,而吃新供祖则在室内神龛前,各家掐几支早熟的稻穗放在神龛前香案上,让家神土地神保佑丰收到手。离土地庙近的,又有新米饭,就用竹篮子提或托盘掇到土地神前烧香叩头,七月半吃新米,一般有酒有新鲜猪肉,没有鲜肉腊肉,起码要杀一只刚啼或未啼的仔鸡,以改善全家人的生活,一年一度,男女主角要尽量让老少过得宽心开心。

这一天,有的地方祭地官和举行“盂兰会”,因为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这一天生日,地官来到人间考察核定人们的善恶。为了欢迎地官,人们举行欢迎仪式,称盂兰盆会日。“盂兰”出自梵文,“盆”是汉语,三字合起来,是用盆钵之类的器皿装着食品供佛奉僧以救倒悬之苦。传说如来佛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修道学佛以后,神通广大。目连的母亲不敬神,被打入地狱备受折磨,《盂兰盆经》说他梦母沦落在饿鬼行列,便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解救倒悬)使母亲脱离了苦海,母子重逢,同升仙界。这盂兰盆节,道出了目连救母故事的由来。还有其他涵义;供养宗教僧众;提倡孝道,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又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

七月半烧包袱是一件神秘而又庄严的民俗活动,事前多方面都忙起来,商家要到安徽、江西一些地方去购火纸,并请脚力从大老远挑回,一捆一捆地堆在库房或货架旁地上,鞭炮和棍香由本地专业户供应。

打好印刷好的纸,折成长方形或四方形,大小不定,多少不一,每一摞用白纸包好,包袱背面封口粘贴。包袱皮上用毛笔或钢笔、圆珠笔写:一般竖写,五到六行不等,内容:中元化袱奉上故先考(妣)某大人收用孝子孝孙某某奠。因烧袱的对象不同,文字当然有异,末尾某年某月某日化。包献封口处写“封”字,烧包袱的时间,可在前三天,但不得迟于十五日晚。十四日或十五日申时或酉时之间,即天煞黑晚饭前烧。农家烧包袱一般都有固定的地方。垫上稻草,摆齐号袱,力夫、孤魂、野鬼用的放在一隅,摆上供品,燃起垫袱的草,送袱的老少,鞠躬或跪拜,并说些送袱求佑语。烧包袱不能用棍子去撬动,撬动纸钱被弄破了,据说到阴间不好用,一般待献烧成灰,方可离去,七月半前后,阵雨多,地点和化袱时间,要有周到的安排。

七月半烧包袱本是一个民俗活动,现在既简单又洋化了,简单的是商人帮你办好了,你只花钱买就行;洋化是,纸人纸马变成大额钞票、信用卡、大洋房,还有游泳池、佣人、保镖、直升飞机。这种污浊之风,为正常的人们所不允。

香纸火炮是供奉神佛和先人的,是不除账的,十天半月前尤其是前两三天,人们用现金或用黄豆柴禾同商家各做各价互相交换,那些日子,通往小镇的路上,人来人往,手提香纸的,背着冲担扁担头上拗着一小布袋一小布袋香纸的,颇有几分情趣。七月半那天从清早到半上昼,剁肉的,打酒买菜的,店家生意好,节日气氛浓。火纸购回,用印往生钱的木圆印,印在黄裱纸上,一摞摞排列整齐,而火纸(土纸)则是用“钱錾”打眼,在黄裱纸上印的,红色叫往生钱,用“錾子”打的叫火纸钱。打纸或印往生钱的人,除中老年男子外,男童最好,歧视女子,打、印,连女孩子都不参加,男童净手烧一根香在桌前,早晨或上午打纸为最虔诚。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七月半
中元节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七月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