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一个多源论的节日

春季岁时习俗

去陋习,让“清明节”真正“清明”起来。

五说汉刘邦得天下后,回故乡祭拜父母,因连年战争,墓碑断落,杂草丛生,找不到父母坟,用一张纸撕成片抛向空中,最后找到坟,细看父母名字在碑上。自古死人土葬多,后人在坟上立碑,旁边栽树,作为纪念标志。来年清明,后人前去看望,去供酒食,整修墓地,叫扫墓、标坟,那“挂纸”或“压纸”的习俗就来源于刘邦祭祀父母的传说。

众志成城。

通过活动凝聚爱国力量,祭人文初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人民祭奠先烈,族人祭祖,这些能凝众力、族力和民族伟力,即凝聚一种民族精神,团结一心,

四说流传最广。春秋时代,晋公子重耳逃亡,随从介子推救他,重耳后回晋国做了国君,而介子推带母隐居深山,晋文公找不着他就放火烧山,意欲请母子出来,谁知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晋文公从介子推身下衣攥中看到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诗中三次提到一国之君“清明”之可贵,晋文公非常感动,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食物,这就是寒食节。后来略有变化,以清明前一天或两天为寒食,蒙学经典《幼学琼林》说“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第二年晋文公率群臣登山祭奠,发现烧死的老柳树死而复活,长出绿叶嫩枝,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随着时代的变迁,寒食节、扫墓、踏青、插柳等风俗渐渐融入了清明节。

英山县志《风土》目说:“三月清明并前一日寒食节,各家诣墓祭扫,加土修坟,剪彩纸作标插坟上,谓之“标坟”。

清明不单是悲愁断魂之日,更是激起活力有生气向上之日,这个节日活动多,祭祀扫墓、踏青、插柳、植树、一起饮食。通过活动,追本溯源,接触户外春天,万物复苏,春耕水响,祈求有报。同时亲友、宗亲聚会,活人与逝者交流,活人与活人交流,老中青少男女彼此沟通,人和大自然沟通。交流理解,团结和睦,传承文明,一定会光大人文精神。

一是大禹治水后,人们用“清明”一词庆贺水患除,天下太平,于是有了“清明节”

时代在变,风俗也会随时代变,从2008年起,清明被定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这是对中华传统民俗的肯定,也是顺应民心的公休善举。

清明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清明标坟,旧俗女性不参加,说是怕女儿将风水带到婆家去了。小孩去标坟,不能忘记祖先,不能忘记先人墓地。在不少地方,女儿女婿外孙外甥不到岳父母外公舅舅家去标坟,也是怕扯了风水。

清明是我国上元、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八大节日之二,是我国农事24个节气之五,按农历算它没有固定日期,即上一年冬至后106天就是清明,阳历总在四月五日或六日。

清明节是祭祀先人表达哀思的传统节日,也是传承文明向未来的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提升,清明节文明祭祀的形式已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为男女上阵共祭,以鲜花代替烧纸祭,以鞠躬代磕头祭,还发展到网上祭,请人代祭,家中祭,树葬,海葬等方式。大河奔流,泥沙俱下。在一些地方,封建迷信祭风有增无减,如族祭动不动上千人的队伍,劳民伤财;有的请大仙巫婆为祖宗祈阴德,为子孙祈荫庇;商人推波助浪,扎洋房,印纸钱,印信用卡,印旅行支票,挖空心思赚钱;更有甚者,活着的人,人未死,坟已造,占大量土地,与后人争土地。.....君不见,某些人越有权势越迷信,破随习应从大小干部做起,应从公仆做起,遵纪守法,文明,安全,祥和祭祖,去陋习,立新风,让“清明”节更“清明”起来,公务员也“清明”起来。清明节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三说源于《岁时百问》等书文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所处节令,气温、光照、降雨俱佳,适合播种谓清明。

清明谚语: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要明,谷雨要淋;二月清明不要忙,三月清明早下秧;清明到,青蛙叫,杨柳青,粪如金;清明浸谷种,谷雨下齐秧;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中国人重孝道,万德孝为先,孝者尊老也讲孝讲慎终追远。清明聚会,缅怀先祖先烈先人,让子孙后代,知道自已怎么来的。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清明
英山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清明节一个多源论的节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