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与家庭

宗族家庭习俗

公共场所 村落附近有塘、堰、堤坝、桥梁、稻场、水井、竹园等。除私家塘堰、水井、稻场、竹园自行建设、维修外,公共场所设施的建设、维护等由村民共同负责。如一口塘全湾公共,塘放鱼苗,捕捞、分配都按股分。

姓族祠堂与宗谱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并开展活动的房屋曰祠堂。

家庭俗谚 家在甲骨文中是屋顶下一头猪,家是人和动物共居,人和其他生命共存之地。家是一个小社会,如何团结处理家庭纠纷,如何持家,如何教育子女,人和万物如何共处等,俗谚很多。

在大别山南,有关姓族及祠堂有不少传说故事,这里仅说三例:东营杨氏宗祠,祖宗牌位上把“王”字排在首位。传说王莽新朝灭亡前,其一支后裔逃往深山老林黄羊甸(原叫王莽殿),但刘秀的军队仍穷追不舍,欲斩尽杀绝,但王姓为生存计,又不殃及子孙,便改姓为杨,于是出现“王杨二姓,二姓一家”的说法。

五方杂处之地 英山五方杂处,230多个姓氏,分布在200多个自然村和十来个小城镇中。历史上,土著不多,殷商时代,越人来居,春秋时代楚人进驻。南宋后,湖民(江南人)成批涌进,“江西老表”多。南宋中央为了与金兵作战,征调江西湖南官民入大米补官,屯兵屯田。所谓屯田,是兵农合一的生产单位,负责军粮供应。1224年,自江西输米入官到罗田东乡屯田之官,带领民众包括徐、胡、萧、杜诸姓之人到东乡插标。历史上“江西填湖广”只是传说,没有记载。实际上,“江西填湖广”,不自元明而是从宋就已开始,这在几个大姓的族谱中都有记载。其起因从宋“屯田”开始,而后元、明、清陆续向湖广移民。

1.以孝为本,推崇“三纲五常”,兄弟友爱。

作为地方姓族,有族长,族长请德高望重者担任。族长和各房首领管祠堂,族谱、族规、族产等大事。

宗谱要记载房户族规家训,其主要内容:

村中的戏台、社庙、堂屋,都是公共场所。

宗族、家庭习俗

族有宗谱,宗谱是家族档案、经典、法规。一般为30年一修,石印、木印、电脑印。专用毛笔书写的支族档案谱叫墨谱。修谱分辈(派行)是光大宗族,明确尊卑世系的主要措施之一。族谱内容,记族中世系沿革及人丁族规事项,类似“族志”。其中按照辈份、房亲分条记述男丁名号,出生婚娶、生育、居住、卒年、墓葬诸事。有功、官职、学业成绩、发明创造者亦加记述。男丁妻室仅标某氏,女儿辈仅言“适某男”。对仕宦、烈士、勇夫、义士、另立小传。木本水源,谱头上溯根源,下述支派繁衍情况。

再说汪姓,大别山南汪姓有本汪、陆汪、胡汪多支。在皖西、鄂东一带,几百年来盛传“汪胡是一家”。胡汪氏子孙后代神龛下,东边有“东厨司命”,西边有“胡汪氏祖宗”之标示,宗祠、支祠堂亦标明“胡汪氏祠”

皖西史上没有祠堂角的田头蒋氏宗祠,其始祖蒋公乃叶姓财主的帮工。此人勤劳勇敢,为人厚道,很得主人喜欢。叶姓财主将丫环许配给蒋,蒋先后得三子,每子插杉苗一棵,成长为田头乡三棵大杉树。蒋姓人丁兴旺,修了祠堂,在祖宗牌位上把叶姓署上,以示不忘根本。可蒋族子孙要将“叶”字去掉,此事触怒了天颜,雷鸣电闪,雷公打掉了蒋祠一角,因此出现了“蒋家不负弱,雷打祠堂角”的故事。

4.反对陋规恶习,禁游手好闲,戒酗酒,戒淫恶,戒赌博,戒溺婴严禁吸食鸦片。

做祭 从古代至解放,祭社稷山川;祭山河、鬼神、祭文庙(孔庙)。族祭,门族无大小,尊卑长幼去祠堂祭莫敢或逾。大祭三年一次,祭期在清明冬至。族祭参祭人限于男丁,未出嫁姑娘,未成年外孙、外甥亦参祭。族祭由族长主持,祭费取自租产,备祭品,筹售食。大祭“叫礼”,上香,献牲,猪羊祠祭,击鼓,鸣罄吹喇叭,放铳放鞭炮。呼礼者叫礼生,礼生穿长袍,戴礼帽,八人一列,唱《诗经·颂》上的词,且唱且走,走纺线扒路线,礼毕吃祭饭。此前此后各家祭祖标坟,祭一世祖则是族众大礼。

3.工农商学各精其业。

宗亲外亲都要长来往:“亲三代,族万年”;“亲戚不来往,血脉不周流”;“三年不上门,是亲也不亲”,四时八节,婚丧嫁娶,生日寿庆.建房升学,是走亲戚送礼重情意的重要时刻。

先是江西填湖广,后来又有大冶人迁英山,这些大冶人很多祖籍在江西。所以江西风俗又加大冶风俗,必然影响英山风俗。五方杂处,民族融合。

宗族、亲邻关系

祠堂,也叫祠宇、宗庙等。人们建造祠堂的目的,是为了祭祀祖宗及贤能有功德者,同时有为本姓族商量大事开展活动之场所。岳西280多个姓中,建祠多的有十多个姓,如王、胡、刘、储、蒋、方、程、余等姓均有三个以上的祠堂;黄山十大姓中,有的姓也有三个以上祠堂。姓族祠堂又分总祠(宗祠),支祠(宗支)和家祠。所谓宗祠,就是一姓在某地为开山祖建筑的祠堂:支祠是宗祠的分支,在开山祖下人丁兴旺,为了方便活动建立的支祠;所谓家祠就是家庭设有列祖列宗的供奉处。旧时陶河、古坊一带,家内神龛处都立有一块黑漆祖人牌子,长约一尺五寸宽约一尺多,上刻几十上百位祖先的名字。神龛处,既有“天地君(国)亲师位”,又竖有祖宗牌位,把“亲”的位子具体化为高、曾、祖、考。祠堂是扩大了的家庭,在生者的意境里,是逝者聚集标志。大别山区建祠起于何时?人们说真正修建祠堂在宋,明清至民国为盛,被禁修祠数十年后又悄悄恢复起来,解放前店前、白帽一带流传着“胡氏祠堂一支花,程姓祠堂牛屎巴。祝家祠堂真好看,家私去了一大半。”英山的祠堂好看的“南河王、段祠堂,东河芭茅街胡氏宗祠,土门河徐氏祠(世安堂)等最为耀眼。英山有“徐家祠堂大,某家祠堂乏,杜家祠堂放犁耙”等谣谚。

家和业必兴;夫妻和,山成玉;婆媳和,土变金;家和儿孙福,大和事业兴;和为贵,和为福,和睦家庭穷不久,恩爱夫妻土变金。和顺的日子容易过,忤逆的日子时时难;不怕家底薄,就怕家不和;兴家好比针挑土,败家好比水推沙;家有金子银子,就怕出个败子;女人是根绳,捆住一家人;家有贤妻,夫不招混事。树大分桠,儿大分家;秧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日子好过,户主难当;要知斤两先拿秤,不知贵贱莫当家;扒开眼屎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主杂都吃,百病不生;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千当家、万当家,还是要靠女当家。会过日子算了再吃,不会过日子吃了再算;细水长流,吃穿不愁;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不做守财奴,莫做化钱炉。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养不教,父母过;公婆把儿媳当女,儿媳把公婆当老子娘;婆打媳妇天下有,公打儿媳天下丑;分了家,各人机;穷而有志,莫让儿孙仗势;儿多母苦,气多肚胀;无儿无女是仙家,有儿有女是冤家;数得尽头上的发,数不尽父母的恩;亲生父母恩如山,养身父母大似天;爹奶疼的是头孙子,爷娘疼的是断肠儿;好儿吵架不骂爹妈,好媳吵架不回娘家。

乡情俗谚 “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亲不亲,故乡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儿不嫌娘丑,狗不怨家贫”:"大官无奈家乡人。七姨八表唤乳名”:“妻称丈夫伢儿老子,丈夫唤妻伢儿娘”;“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外穿绸摆缎,不如在家挨门讨饭”、“金旯旮,银旯旮,舍不得穷旯旮”:“走千走万,不忘家里粗茶淡饭”;“年轻奔四方,老来思故乡”;“脚勤不怕家乡远”;“山头人礼性大,开口你老人家”。

“-笔难写两个姓”,民间家族关系根深蒂固,因为有同根同祖同基因血缘关系,然后才是异姓儿女亲,母舅亲,姨表亲,姑表亲以及干亲、很亲拉各种关系的扯呼亲。真可谓盘根错节,牵藤拌叶。“只有千年族,难得百年亲”:“家有穷亲富亲,六亲不认枉为人”(六亲指伯叔、甥舅、岳婿、姑姨、姐妹、兄弟);“乱亲不乱族”(男女异姓开亲可以不认想,但同族不开亲,因为血缘关系,尤禁五服(五代)内开亲;大房辈小,小房辈大;“天上的雷公,地上的母舅”,“外甥多像舅,侄女多像姑;亲不过姐妹,好不过郎舅;除了栎柴无好火,除了郎舅无好亲;谷不杂交不满仓,人没远亲不发旺;亲家要瓦,缸也要打;鸟急投林,人急投亲;田头地角密密踩,亲戚朋友带长行;亲兄弟明算账;人亲财不清,财帛两分明;亲戚莫交财,交财两不来;穷外甥沾不到富舅爷的光;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了。

经济是基础,有祠应有产。祠堂公田公山公产,祭祀开支,族中建学,孩子读书,建茶亭,支付义渡等开支。祠堂的社会功用还表现在革命和建设上。岳西天堂汪氏宗祠曾为中国工农红军34师司令部旧址,凉亭坳胡汪氏宗祠,曾为红28军重建会址和徐海东、高敬亭、张体学部队驻地;青天汪氏祠是国共两党代表谈判场所,上坊田的胡家祠堂曾是中共鄂皖特委驻地;英太寨刘氏祠、塔耳岗程氏祠、陶河郁氏祠、古坊徐氏祠都曾是徐海东,刘邓大军驻扎办公地。解放初,所有的祠堂都充公了,不是作了区乡政府办公地,就是为学校、粮站、供销商店所用,有的祠堂还被分给无房屋的贫雇农居住。后来旧祠堂绝大多数被拆毁,能保存下来的旧屋,有着物质文化遗产及地方文物的价值。

2.尊师重傅,重教兴学,耕读传家。

旧谱中,妇女受摧残得到认可,夫为妻纲,成婚要父母之命,有三媒六证,严婚嫁,严妻妾,下堂不为母,过继不为儿。还有对寡妇的约束。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家族
家庭
http://yingshantv.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家族与家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