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鄂边区常见床上用品及发式

服饰民俗

发式 上世纪四十年代,男子剃光头(俗名和尚头)的多,老年男子蓄长辫的也不少,他们将额间及头盖下方毛发剃光,梳根辫子垂于脑后,练拳或劳动时将两尺长的辫盘在头上,未婚女青年蓄一根长辫,辫梢扎彩色布条或红绿头绳,吊在背上,是一道风景,出嫁女辫子梳卷,挽成坨,俗曰“鬏儿”、“鬏巴”其形状象包子,有的外套纱网,挽横簪、斜插簪,插季节性的花儿。到如今,农村老妪还有这种发型,现在,女子尤其是中青年年龄层次的女子,什么包菜头,假小子,游泳头,好看不好看自己爱肯花钱就行。

日图三餐,夜图一宿,山区人夜里也简单,冷冻生病者不在少数,拔顶床多,大顶板床、雕花床只富人家有,贫者用几块板一摆,四角用土砖夯起来,横面用竹条铺垫,加齐稻草编结做床弦,放稻草铺上再放篾垫,棉絮靠到外地购进,一床棉絮有的用几代人,硬梆梆的,暖气不足,俗话说成了“猪油渣”。绣花被面只有富家或书香家有,一般农家一床蓝色印白花的被面盖很多年,被里不印花也不向外折,将三边缝合,一头留口,形为方袋,装入棉絮四角拉齐针线定边。一年四季睡竹垫,床单到解放后才多起来。枕头,原先为长圆形,约三至四尺,枕袋内装谷壳、荞麦壳之类,两头绣有花朵缝上,多数有枕头衣子,便于洗换,长方枕成双成对,兴于解放后,枕巾随长方枕之应用而搭配,山乡蚊虫多,湿气重,必须用蚊帐,蚊帐有夏布的,也有棉纱织成的,贫寒之家,一床蚊帐,要用几十年,用帐篙系索撑住,很少拆洗,大窟窿小眼,补了又补,白、黄颜色的蚊帐被烟熏得黑不溜秋的,乡间睡处多半在后屋,后屋不开窗,靠自然光线,歇房黑乎乎的时代变化一变俱变,睡处及床帐、被子、枕头,空气采光,今非昔比!

总之,近百年间,英山人穿着打扮简单朴素,自然不妖气,生定眉毛长就了相,崇尚自然美,少浓妆艳抹之奢华。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英山
穿着
http://yingshantv.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皖鄂边区常见床上用品及发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