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

大千世界,士农工商,衣食住行,商贸交易都离不开钱。钱,有货物当钱,有金属货币,有纸币,钱是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再说金和银 秦以降,各个朝代均以黄金为价值尺度。西汉时,黄金和铜钱的法定比例是一斤黄金值一万个铜钱,到元代才改用白银为价值尺度,确定白银的货币地位;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正式成为银本位的国家;清承明制,重点也放在白银上,从顺治到乾隆百余年,普遍用银;嘉庆以后近百年,外国银元成为中国通用货币;光绪年间自铸银元,外国银元和中国银两并用。最初进入中国的是墨西哥、西班牙等国的银元,国人称墨西哥银元“墨银”。

一九四八年八月二十一日,法币为金圆券代替。

除银元外,清代及民国,都曾铸造各种小银币,称角子、小洋、毫洋,面额有五角、二角、一角、五分四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流通领域不断扩大,业务的需要,就出现了许多机构和办事人员,如银行,就是通过存款、放款、汇兑、储蓄等完成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有信用机构。中国的银行,起于唐代,苏州最早出现“金银行”。我国第一家现代银行是清代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民国时期,最大的有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银行。这四大银行发行钞票法币金圆券等。新中国成立,开始有中国人民银行,接着有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先后建立。而今银行分行及储蓄所,城乡到处都有,甚至村子里都有代办点,存款、取款、贷款都方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在全国流通,其他纸币,均兑换人民币,停止流通。

苏区货币 十年内战时,中共在我苏区发行过银币券、银币、布币。一九四七年发行过“边币”、“中州币”。

铜元,清末民初,铜元取代了方孔钱。光绪二十六年,广东首先开铸铜元,不久各省都铸,分当五,当十,当二十,即当制钱五文、十文、二十文。几年后,各地铜元充斥,原规定一块银元比一百个铜元,后来铜元与银元比价逐年下降。几年间,有些地方铜与银之比甚至跌到170---180比一。北伐后铜元逐渐被镍币代替,至此铜元三十多年生命结束。

五说解放前我地用钱概况。

新中国发行人民币、国库券及各种票证,人民较熟悉,这里就不叙说了。

银角,为银元辅币,面额有五分、一角、二角、五角四种,每十角换银元一元。

原始社会末期,从商品界分离出一般等价物。牲畜、兽皮、贝壳、布帛、金属等,都充当过等价物,后来等价物逐渐固定在金银和纸币上,作为货币,主要担负着价值尺度及流通手段的职能,还兼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职能。

银元,近代市面有墨西哥“鹰洋”,英国“站人洋”,本国“龙洋”、“光绪之宝”、“大清银币”、“袁大头”、“船洋”、“蒋介石头像币”。1935年币改革,银元虽被禁止使用,但全国仍流通、储备。

流通券:1940年湖北鄂东行署发行流通券二百万元,面额分二角,五角,一元,五元四种,券面署有“程汝怀”三字。因信誉差,多被拒用。

一九三三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废除银两,改用银元)。银两作为一种货币本位,从法律上终止了,同时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草案》,将银元的重量成色减少,可自由铸造,无限制使用。

秦统一中国后,把各国的黄金及其他财物都聚在秦王朝国库里。秦王朝命短,钱为西汉王朝所得,西汉王朝黄金多,号称“黄金帝国”。据《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一书载,西汉时一斤黄金折合今日二百四十八克,西汉黄金用数在百万斤,即今之二百四十八吨,而二零零三年中国黄金储备为六百吨,也就是说西汉时黄金储备已达到我国2003年黄金贮备的41.3%。黄金是作为贮存手段和世界货币职能的,而日常使用的是铜钱。铜钱在西汉也占有重要地位。西汉铜钱有半两、三铢、五铢。汉半两和三铢用的时间不长,五铢钱在历史上用得最长久,它造量大,大小如一,百姓乐用,从汉武帝始,经历东汉、三国、两晋,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止,使用长达七百多年,五铢钱流传广,北至乌兹别克,南至南亚各国,东到朝鲜、日本,西至印度,近代都有出土。

关金券 又名“关金”,初发行面额一元,五元,拾元,后逐步扩大,解放前夕,关金卷与法币同时崩溃。

用缗钱,以铜为币材,圆形,中有方孔,大小不一,钱上铸朝代名称,如明“永乐”、“崇祯”等;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光绪”等,一个制钱为一文,千文为串,为使用方便,每千文用绳索穿成一串,值银一两。

解放初,作为过渡,缗钱、铜角子,银元都使用过。

先说秦 秦大力推行贷币改革。秦统一中国,实行统一币制,结束了战国形形色色的贷币流行,规定除黄金和铜外,其他财物如:珠、玉、贝、银都不能作为贷币使用。统一使用的是环钱,环钱起源于战国秦地。环钱中孔原是圆的,与东方刀币、中原布币、南方蚁鼻钱同时流通。秦朝本着“天圆地方”的古代宇宙观设计,改成外圆内方的铜币,一钱包罗天地,象征阜权至上,王法无边。由于多种因素统一货币不可能彻底。因为环钱外圆内方,可减少钱身的周转磨损,还可以用绳子穿成串,成为缗钱(俗称孔方钱),人们乐于使用,一直用了两千多年,到民国时期,才逐渐被新币铜元代替。

太平天国也铸货币发行,以铜钱为主,币面为汉字,正面多为“太平天国”四字,前面“圣宝”两字,也有正面“太平圣宝”背面“天国”的。太平天国的钱币流传下来的不多。

三说银两、银元和铜元 史上习惯在铸币上铸“圆”,在应用文字上写“元”。银两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货币制度,它以金属重量计值,即所谓秤量货币制度。古代将生银加以铸造,成为银锭、银饼、银元宝。形状不尽一致。到元代,银元宝为马蹄形,明清两代均称元宝。元宝大者约五十两。为马蹄形,中者重约十两,多为衡锤形,小者重三两五两。还有碎银作为辅币。这些银子的名称和重量,开始全国大体统一,后来天津、北京、苏州、扬州、上海等地铸造银块,名称不同,成色重量各异,加上各地度量衡不统一,所以在全国流通时,要通过折算,这就增加了困难,甚至限制了银两的流通范围。

银元,俗称“洋钱”、“洋钿”、“花边钱”、“光洋”、“银洋”。十五世纪末开铸于欧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开始流人中国,因为使用方便,所以很快在中国流通。我国自铸银元,是从清嘉庆、道光年间开始的,道光十八年(1838)台湾仿铸寿星银币,后来广东开铸龙洋,福建制造漳州军响银两,其他各省陆续仿铸,但这些都是民间仿铸。宣统二年(1910)四月,清政府正式颁布“币制条例”,规定以元为单位,重七钱二分,含纯金九成,定银元为国币,将铸造权统一归中央。宣统三年五月,南京、湖北两造币厂开始铸造“大清银币”。从币面花纹字样分为“光绪元宝”、“宣统元宝”、“大清银币”三种。

铜元,圆形无孔,称“铜板”、“铜角子”。主要有“光绪元宝”“大清铜币”、“四川铜币”、“洪宪元年纪念币”、“孙中山开国纪念币”等,面额有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二百文、1935年改法币后,铜元在市面上逐渐消失。

四说纸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汉代用“白鹿皮币”,唐代用“飞钱”,真正用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后又把“交子”改成“钱引”,南宋有“关子”、“会子”等,还有限四川使用的“川引”,限湖广使用的“湖会”等地方性的纸币;至元朝有“中统钞”,明有“大明宝钞”,清仿明制,顺治废止,但民间自印发钞票,咸丰年间政府又开始印刷“户部官票”、“大清宝钞”等,民国时期,政府和私人开银行,发行钞票。一九三五年十一月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1937年法币发行总额不过十四亿余元。至1945年法币发行总额已达五五六九亿元,为抗战初期的360倍。到一九四八年,法币发行总额达6636946亿元,等于抗战前夕发行额的47倍,而物价较战前上涨3492倍。据上海一市民日记记载,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理发用去240万元,买茶叶一斤用去80万元。

一九二七年北伐胜利,国民政府停铸“袁大头”改铸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纪念币,俗称“孙币”或“船洋“(因孙币背面刻有船形),从此国内通行袁头和孙头两种银元。

镍币,镍质,圆形,作为法币辅币流通,面额有五分,十分,二十分三种,官票、市票,法币。抗日时,法币急剧贬值,面额越来越大,初发一元,二元,五元,十元,到1947年五十元,一百元,一千元,二千元,一万元等大面额钞票充斥市场。到1948年大米由战前二元一担涨到6600元一担。百姓深受其害。

以白银为材的“元宝”,大中小三种,形状各异,有马蹄形的,升子形的,还有秤砣形的,重一二两至四五两不等,一两以下为碎银,大额支付用银两,小额支付用碎银。

钱币是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先秦的商代,用贝壳、铜等,到了战国时代,用币形成了三大体系:布币、刀币和环钱。

辛亥革命后,民国三年(1914)二月,中央公布“国币条例”仍以元为单位,先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从佛罗伦萨来的雕刻匠路易斯·乔治,在天津开始做袁银模板。同年十二月,开始在天津总厂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袁大头”成色足,重量与国际国内通用的一致,每枚七钱二分,用这个重量仅民国九年(1920)官方统计,已经发行三亿八千多万个。一九五零年人民解放军进西藏,当地人不认币制,政府只有再铸“袁”,让袁老头儿带着微笑去对藏民说“扎西德勒”。钱就是钱,人们不喜欢袁世凯,骂他“窃国大盗”,可至今却还是喜欢银元“袁大头”。

中国与世界接轨中,人们在注意外币,尤其注意美元、英镑和欧元。美元、英镑、欧元在世界流通。美国黄金储备,据李肇星2012年在黄石作报告说的多得吓人,美国黄金作储备,从不在市场上流通,在市场流通的是美元。

金圆券 一九四八年发行金圆券取代法币,由于物价飞涨,币值猛跌,不到十个月贬值二百万倍,给人民造成沉重灾难。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说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