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货

手工业习俗

英山东西河山头上虽不产窑货,但杂货店里有卖的,你也可以去窑场选购。陶土烧制的大容器,上口宽下口窄或中肚大上下窄而圆,均里外挂釉,色泽多为黑褐。水缸上口宽下底窄,大大的圆圆的深深的,为了延长水缸的寿命,有的还做木架护着避免碰撞,倒水进缸方便。水缸使用期长,有的一口缸可用几十年。有的还是送货上门。“开炉打铁,不如串乡的窑货客”。送货客把大大小小的成品编装在大竹筐里,肩负挑子翻山越岭,走村串乡。他们寒来暑往,一路艰辛,群众都热情接待,互相关照。

窑货有黄货和釉货两种。黄货以粘性强的黄泥制坏,培烧而成;釉货以粘性强的黄泥制坯,涂彩釉凉干后焙烧而成。一件陶制品的成型要通过若干道工序,从择泥、踩泥、制坏、印花、阴干、上釉到装窑煅烧,最少要两个月时间。陶泥是上好的白泥,粘性好。一般在秋后挖回晒干,打成细末,去尽石屑(以避免出砂眼),加水反复踩揉才上坯床。坯床是一面平放的石磨,安装有轴承,利用机械原理,一团普通的泥巴,在飞旋的机床上,通过人的想象策划和灵巧的双手,最后变成一件陶品,也成了艺术品,烧窑货的创造了用品,也创造了美和艺术。

做陶工者都是穷苦人,谚云:八十八行,苦不过窑匠;十个窑匠九个驼,一个不驼是苕坨。窑货容易做,难在上好釉,一家窑货百家坯。装窑起火闭窑都有巧门,正因为艰苦,所以窑工们“烧窑卖瓦,扎成一把”很团结。用户也有经验,十罐九漏,黄泥巴是母舅,意思是说新瓦罐都有点渗漏,用时糊点泥巴就可以。

人们记住,最优秀的艺人也是工人,最卑贱的民间手工艺人也是艺术家。陶土制品,不会消失,它也是大美。

老百姓用陶器生活,有千年万年的历史,英山大地,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就在用陶器。我们上中学时,见到东庄畈、杨柳湾街上小铺儿到处摆有陶器。上世纪初,东河以杨柳湾为多,还有白马石、程家咀、黄泥坳,西河有古城塝,南河有白羊山、太乙观、鸡鸣河共十多处,1949年后走向衰落,说不定窑货还有回头复兴之日。

美观大方当然好,但陶器烧透了,有的变形,耐用不好看,购者还讨了便宜,讨个“瘪瘪歪歪,多年不坏”。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英山
窑货
http://yingshantv.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窑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