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器

度量衡的演变

传说秤乃春秋时代的名人范蠡根据前人的经验创造出来的。

到1930年,我国的衡器细到斤、两、钱、分、厘、毫,一斤为十六两。新中国成立后,改度量衡为“计量”,从1959年6月起,改革市制,改十六两一斤为十两一斤,到1979年全国废止市斤和两、钱、分、改用千克、克、毫克。到1985年推行法定计量单位,一律用千克(公斤)、克、米、厘米、升、毫升制,此前使用的市斤、市两、市担、市升、市尺、市寸和公尺、公分、公厘及磅、寸、令、打等计量单位废除。人民在改革中逐渐换算演变的过程,听澳门来的朋友说,澳门至今还存在十六两制,交易场中使用十六两制。

故事传说是一回事,历史是一回事。确切地说,秤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天平,到了三国时代,天平的提纽(秤毫)渐渐从中间移向一端,并在衡杆上刻斤、两数,形成提系杆秤的雏型。当今出土的一些铁秤砣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杆秤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也就是说杆秤走过一千七百多年的时程了。

秤的产生,给人类生产生活和交易带来方便,不久范蠡发现,有些人心地不良,偷偷挪动秤砣,弄巧坑人,于是陶朱公把秤加以改进,在秤上加入福星、禄星和寿星,合十六个星为十六两一斤,并广为宣传,少一两缺福,少二两缺禄,少三两缺寿。秤星宣传对大多数人有效,人们认为凡在秤上耍花招的人,缺德损寿。

现在,秤已过时,青少年少见也不用,可秤路长长,走过两三千年。实际上秤有多种,杆秤是秤的一种。秤杆是杆秤的组成部分,秤杆用木头制成的,秤上有物品时,移动秤锤(即秤砣),秤杆平衡之后,可知物体重量。秤有秤钩,秤钩为金属,用来挂所称物体的。秤有秤毫(亦叫秤纽)。杆秤上手提的或抬的部分条状物,多用结实耐用的绳子或皮条做成。小秤有盘秤,盘秤有秤盘子,秤杆的另一端系着盘子,盘子为金属圆盘,称秤时,将要称的物品放入盘中。秤星,有些地方叫秤花,如这个秤大,多少斤,才起花。

越国大臣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便功成身退,定居山东的陶这个地方,经商十九年,成了富豪,被称为陶朱公,死后葬于定陶。

衡器从天平到杆秤再到磅秤之路。磅身和法码全用金属做成,使用起来方便,而且计量准确。

衡器称重量的器具曰衡器,如秤、天平等。在我国古代,量物轻重的天平和杆秤,通称“权衡”。它的历史久,青铜器铭文里早有记载。

对于计量衡器,历朝历代都重视其制造和管理,制造要准确,定期检查,从东汉起就专门设置掌管度量衡的官吏与机构,因而“市无阿枉,百姓悦服”。唐代专设检校官,时代权衡通由工部宝源局监造,由兵马司兼领市司,负责校正衡器。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衡器
天平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衡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