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生活用具来看英山民俗的发展状况

随着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科技的飞跃发展,农业集体化机械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农具大规模更新换代是迟早的事。但许多农具虽然落后,一时半会儿还不会消失。你别看那些石器、铁器、刀斧梯锯、锄扒家业古老,至今还不可缺少呢!2008年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后,香港港华燃气公司征求阿坝州灾民急需什么工具意见时,灾民说急需锄头,港华员工在短短的一周内,从不知多少个农村小作坊(大企业不生产)搜购到一万把锄头,然后一把一把地手传手地送到急需者手中。

锄头,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曾发挥过何等的作用!今天又碰上了大用场。作家韩小蕙把它作为美丽新解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她说:“最令我心动的是锄头。”“这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工具,在我们祖先创造的第一批劳动工具中就现身了,可以说它是开掘中华农业文明的伟大先驱,而在今天这个世界已进入超高速的电子科技时代,它竟依然这么‘美丽’,踏实地助力于我们战胜天灾的顽强拼搏。”作家感慨道:“这不仅是帮助灾民的重建家园之‘物质’,更是一种美丽的精神后援,象征着中华民族将在五千年筚路蓝缕的奋斗进程中,战胜眼前的灾难,将我们的新生活建设得更加美丽!”

物质是基础,工具的发明使用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民俗文化必然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漫长的农耕生活,人们遵循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程序。“正月修犁锄,二月下田间。”耕田犁地,播种松土间苗,管理收割,脱粒打场等。每个工序所使用的农具,在历史长河中一件一件应运而生。农具是祖先们伟大的发明创造。纵观我国的农具,从古到今,经历了五代。第一代是石器、石铲、石斧、石磨盘等;第二代为青铜器;第三代为铁制农具;第四代为新农具,如双铧犁、脱粒机、电动水泵,粉碎用的电磨等;第五代为现代化农机具,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现又用上了大中小型的挖掘机。

还有一点,英山鄂俗皖俗双行。

旧农具的远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本书中我们用许多文字去叙述这些古老的工具,意在不忘历史。传统的农具和日用品,可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啊!

农具的发展变迁史很慢很慢。“包产到户”后,有的农民又暂时采用“刀耕火种”的办法了。

语言方面,金龟、南庄一带,古汉语遗风还在,如“火”念“虎戏(hu)”;“国”说“阁(ge)”;他称“其(ke)”;去玩”称“去(qixi)”。英山人能听懂这些古语。英山人的语言和浠水、黄梅、黄陂大体相同,可与一山之隔的岳西、霍山却不同,英山山区人,噪门大,但语言亲切、清脆。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英山
草盘
http://yingshantv.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从生产生活用具来看英山民俗的发展状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