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民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周(公元前646年)有“楚人灭英”,战国有“齐,徐伐英”,汉初英布于英屯兵起事,佐刘邦战败项羽,后为刘邦部将所杀,至今英山尖北山有汉墓。唐末黄巢在北方起义先南下,王霸二年(879),由南向北,渡长江淮河进入淮北,称天补大将军。转战江淮河汉,在皖西鄂东驻扎较长时间,大岗岭至今有“鹿囿”遗存。黄巢的故事不少,代代传得最多的是“黄巢杀人八百万,在劫难逃”。

首先,说英山民俗文化既源于远古本土居民,又源于同不断迁入者和土著的互相交流。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罗田人徐寿辉称帝于蕲水,影响极大,故事也多。过中秋吃月饼,老人爱讲杀鞑子的故事。清明、冬至祭祖,人们爱追本溯源说“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长毛军十万之众,先后九过英山。清将都兴阿、曾格林沁、赵克彰、何绍彩、湖北巡抚胡林翼与太平英林翼与太平军英王、玕王双方之军队在英霍潜太拼杀无数次。过路滩一仗,留下许多长毛尸,坟墓至今还在。同治三年十月初二,僧格林沁派马部官军三路迅追,“杀戮与投降者不下数万”。地方志曰:“自咸丰三年,贼初入境,至同治五年,兵差始竣。十数年中,始而发逆窜扰,继而捻匪蹂躏,风声鹤唳,迄无宁岁,人民愁苦,难以阐述”。马克思对前期太平天国“强大革命”给予褒扬,对后期“魔鬼的化身”给予痛斥。

抗日战争时期,英山人在中共地下党员魏新民、杨必声领导下,高举统一战线旗帜,抗日救亡,可歌可泣。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英山及其附近部署过重大战役,也流传着不少故事。

古人多占寨为王,依山立国,深山安家。英山地理位置险要,北望中原,南临长江天堑,东驰淮海,西控荆楚,素有荆扬古道,吴楚咽喉,江淮要塞,皖鄂通衢之称。英山县城离六安、安庆、黄州均为330华里,与武汉、合肥距离相近。历代王朝争霸、农民起义,英山成为将士调遣之通道,或为屯兵给养之后方,或为帷幄运筹将帅之营,或为两军相争拉锯之地。有关人物连《史记》都有记载。4200年前,刚入文明时代,炎帝、黄帝、蚩尤、尧舜禹为六大帝王。尧舜时期,东夷族部落首领皋陶曾辅助尧舜禹治理天下。尧时,皋陶为士与禹共侍尧帝;舜时,为掌刑法的“大理”,并助禹治水;禹时,皋陶卒,皋陶协助禹治理天下,以至于“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属政焉”。未及禅让皋陶卒,葬于六安。禹只好“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英、六乃江淮两个古国。

皋陶辅政时,主张以德治国”、“以惠安民”、“重教轻刑”等。皋陶还提出四五治国谋略。这“四五”即五典、五礼、五服、五刑。皋陶的这些思想均反映在《尚书·皋陶谟》中。这些治国谋略不仅是孔孟儒学的源头,也是道家、法家思想之源。正因为这样,尧舜禹和皋陶,并称“上古四圣”。皋陶之功,在于他开创了刑法之先河。上古社会,氏族部落对战争中的俘虏或其他犯人,均杀掉或烹而食之。自皋陶倡导“明五刑、弼五教”后,才不随便杀俘。当时的五刑指鼻刑、流刑、鞭刑、朴刑和赎刑。古书上说皋陶、张扬是天才的凌迟刽子手,是用心用眼切割,不用刀不用手。“五教”即五种教化方法: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皋陶的刑法思想是“刑期于无刑”,意思是说处罚犯罪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为了消灭犯罪,以后不再用刑罚。这些法制思想,在号称法治社会的今天,仍闪耀着理性、人道的光芒。

1908年陶河阮德树的起义,1914年的白朗起义,都留下故事。

民俗是千百年来民众所创造的知识和认识系统,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循环往复的靠口头和行为方式传承的一种文化模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风格,民俗文化是社会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精神文化的象征。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英山
武汉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英山民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