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筱缉小传

闻氏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开口“子曰”,闭口“诗云”的封建官吏知识家庭里,自然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他的父亲一生以教书为业,博古通今,闻名遐迩,被地方推举为“士林楷模”,为当地统治阶级培植出一大批统治工具,故屡屡加封晋级。他是父亲的“断肠儿”,母亲余氏生下他两年后就溘然长逝,时年三十七岁。父亲与母同庚,此后不曾续弦,当他父亲八十大寿时,县知事陆士奎作序云:“壮岁失偶,不再娶以累儿女,终身无瑕璧圭。”他父亲集父慈母爱于一身,对他的教育更加周到,精心砥砺。因此当他五岁时,父亲就带他在身边读书,少有“神童”之称;年未及冠,就通读了“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经典著作,遂成为英邑一代名儒。其父曾与挚友们云:“论品行学问,三子筱缉可谓鹤立鸡群,皇恩浩荡,我家自先父至本人虽历授敕封,并无一人为官作吏,只有靠他日后功名成就。光宗耀祖啊!”显然父亲希望他通过科举作跳板,将来为统治阶级出力,作一个名符其实的官吏。

“书香未敢夸能守 世事如今已看穿。”①

①引自闻诗《睡起醉吟》其一。

早在光绪辛亥年十月,他父亲这尊封建儒士楷模偶象辞世后,闻氏三兄弟就分家各立门户,宣告了这个封建家庭的彻底崩溃瓦解,分到闻氏名下只不过几间破屋,三十多石稞租而已。他两岁丧母,上有慈父,同辈中又有两个兄长和两个姐姐,自然受到家人的溺爱,及冠以后又有贤妻彭氏的真情挚爱,故“日以诗酒贻情,不事农务⑦”自然是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虽有文才满腹,终不能以代替穿衣吃饭。从此,每逢荒年歉岁,佃户无粮交租,他又不愿昧着良心严加索讨,家庭经济拮据,只好靠借贷和亲友周济度日,可以说他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可以给他以安慰的是,夫人文静贤淑,知书识礼,对他这个穷书生不但没有丝毫怨意和嫌弃之心,反而爱情甚笃,爱之敬之。有时家中无米下锅,夫人七借八凑甚至典当首饰也要让他饮酒浇愁,族人敬称彭氏“终日无愁容,无愠色,⑧”并非过誉之词,加上他身边又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绕膝承欢,他的日子虽然过得贫困,但精神并不空虚。

⑩引自闻诗《赠姜丹林》其三。

“累代文章遭劫后,浑身气骨借穷留”⑥

尽管闻氏说:“寄语知心无别乐,闲凭诗酒送流年,”但考其一生,他并未苟活偷安,而是用酒后之诗,嬉笑之言,作为锐利的投枪和匕首向反动营垒里的蚊蝇蛆虫--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奸商巨贾、洋人神甫、势利小人等形形色色的反动人物,给以无情的揭露,他曾在给朋友的信中称道:“以此举为人生乐事,且愈中要害愈好。”

由以上可以看出,闻氏不是“怪人”而是“超人”;不是“歪才”而是“正才”;不是“呆子”而是世间绝无仅有的机智人物,他从小就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作为座右铭,是当时有名的“书癖”,上至“五经四书”,下至民间唱本无所不触其目,还爱看采茶戏,更爱收集民间故事。由于他在书山学海里探索游弋,故学识渊博,文学根底深厚,可谓多才多艺,无论诗词歌赋,还是讲故事、笑话,均是不暇思索,脱口成章,令人回味无穷,这从他许多作品中可以得到佐证。

光绪戊戌年,清廷维新派康有为为富国强兵,缓和统治阶级内讧,上书光绪,颁行“戊戌变法”。因遭守旧派极力反对和破坏,新法只推行了百日之多,后来也称“戊戌变法”,亦称“百日维新”,自此后废除了科举制。翌年,父亲病逝,闻氏时年已有四十五岁了。从此再没有人在他面前喋喋不休地劝他求取功名了,他才如释重负,在家乡过着“处兹乱世唯高隐”,“英雄不碍困樵渔”的隐居而穷困的生活。

虐政出暴力,愤怒产诗人。尽管闻氏写了一些愁诗,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思想并未消极沉沦,而是积极进取。不论何时何地从未向反动封建地主阶级献出一丝奴颜媚骨,更未屈膝投降。他晚年书房的两幅对联,一日:“穷骨数根越老越硬;破书万卷不死不丢。”一曰:“一生酷爱书烟酒;三字交加老病穷。”便可说明这一切,他在贫病交加中离世的前夕,郑重其事地将立子功远叫到病榻前嗫嚅地说:“我要去了,你将秤砣放到我的裤裆里!”子问何故,他衰微地答道:“我一生与势利小人为敌,他们会到阎王那里告我的状,倘若牛头马面用锯锯解我的灵魂,秤砣会挫断他们的锯子!”直到立子遵命是从,他才含笑离开人世,这是他用机智最后一次战胜邪恶的闪光。

然而这仅有的一点夫妻情爱他也无福享受,不久就被悲惨的命运剥夺了。光绪丙戌年正月二十八日,年仅三十岁的爱妻彭氏暴病身亡,家庭唯一的支柱倾倒了,给他以无情的打击和创伤。他出于对爱妻的忠贞不渝,虽然三十二岁丧,一生没有再娶,带着两个幼女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到晚年才将二兄之子功远过立为嗣。如果说他一生白衣使父亲含恨而逝,那么,在婚姻问题上他却步了父亲的后尘,均对亡妻忠贞不二,会使父亲含笑九泉。他对妻子感念不忘,在其妻逝世两年后,也就是戊子年七月,他含悲带泪撰写的《七夕感念亡妻》中可以明察他的心迹,诗云:“我今来汝坟头右,问汝可知今是七夕否?七夕天上好姻缘,牛女渡河欢聚首。汝生与我为夫妻,为何一别两年久?两经七夕未会面,人间姻缘不如天上容易有。生离相见犹有时,死别重逢永无期,使我只身坐看双星泪暗垂”这首词写得缠绵悱恻,表现了对亡妻的一往情深。

⑨引自闻诗《皋城晓眺》。

但是,人各有志,闻氏并未顺从他父亲的意愿,而是走上了一条相反的道路,竟成为本阶级的一个叛逆者。为什么有这个突变?这不是闻氏天生就有看破红尘,玩世不恭的性格,何况他希望自己有所作为;而是因为闻氏生在中国最不幸的时代,他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事,中日甲午战争失利,戊戌变法失败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看到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同时也看透了满清政府腐败无级的反动本质,已呈现出“日映池塘虚倒影,树经风雨易成秋②”的日暮西山、气息奄奄的衰微景象,对这样一个毫无生机的反动的国家机器他愤恨至极,希望革命的暴风雨早日到来,给予彻底的粉碎,发出了“但期世复唐虞大,勿向桃园河津③”的呐喊,他决不为这个反动统治阶级服务或者说是徒劳。因此,当他父亲在世时屡屡要求他求取功名,但他一进六安考棚,不是在考卷上写上一段《喻老四上祝山》的采茶戏,就是画上一幅讽刺和戏弄宗师大人的漫画,草率交卷出场,去游览名山大川或名胜古迹去了。付功名于流水浮云而已,此时他在诗中写道:“书香未敢夸能守,世事如今已看穿④”,一语道破真机,恰好表露了他对功名利禄淡漠的心情,他对自己的功名态度如此,对养子功远求取功名的态度也不例外。有一年,功远县考名列前茅,家人大摆贺宴,唯有他远而避之,有人询问其故,他答道:“这有什么庆贺的?只不过是我家又多了一个奴才罢了!”他之所以无须守住这个“书香”,其道理也在这里。

⑦⑧引自《闻氏宗谱》卷十四。

惩恶扬善的闻筱缉先生不朽!

有一年春节来临,四顾墩街上有个开皮匠小店的寡妇请黄林冲儒生沈敬之与幅对联,沈当时初出茅庐,年轻气盛,便不加思索地写了上联,云:“一张牛皮度日,”却提笔写不出下联,正当他搜刮枯肠时,恰好闻氏从店前经过,沈便请他进店对联。闻问女店主道:“你家买了几斤年肉?”女店主答:“两斤!”闻对沈道:“就对'两斤猪肉过年’罢!”这幅对联不仅对仗工整、严密、通俗,而且还写出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凄苦生活和对反对统治者含泪带血的控诉,是一篇声讨封建统治者残暴不仁的檄文。

②引自闻诗《皋城晓眺》。

注释:

闻氏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不共戴天,却对劳动人民给以同情和慰籍。每当看到土豪劣绅欺辱百姓,往往拔刀相助,保护弱小,显示了他不平凡的才能。光绪年间,有个素不相识的男哑巴来找他,左手作纸,右手作笔,比比划划,大概是求他做状纸,这在一般常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他想,哑巴一定受了冤屈,决意为他雪耻,于是提笔写了状词,云:“告状的是哑巴,叫做纸的无了法,请县太爷派差役跟着他,到哪家拿哪家,自有明人说直话。”半个月后的闻氏才得悉是一个地主仗势霸占了哑巴的生妻,县太爷重惩了那个无赖,使哑巴夫妻破镜重园。从这个故事里,不仅看到了闻氏的聪明机智,也可以看出他惩恶扬善的正直品德,类似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⑿引自闻诗《寄赠友匡少锋先生》

闻氏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吏的知识阶层,始祖于北宋时代由汴梁迁至英山落户,家世堪称“书香门第”、“诗礼世家”只不过到他父亲这一代由于“内忧外患”,家庭经济基础日渐衰颓,走下坡之路,但回光反照,这个家庭在晚期,还呈现一派虚假的繁荣,在政治上仍然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垂青。其祖父闻立慎于道光乙巳年恩贡部选凤阳府定远县教谕,敕授修职郎,例赠文林郎,著有《真意斋诗集》行世,以八十六岁高龄卒于定远县公馆,由其子礼祜等旋扶柩归里。其父闻笃卿,派号礼祜,在道光时补廪膳生,敕封修职郎,赠文林郎,后封奉政大夫,其母余氏也是显贵名门之女,夫贵妇荣也诰封“宜人”。闻氏兄弟三人,其长兄风庆,授九品衔;二兄风廉系附贡生,候选训导,保举六品衔;只有闻氏未进仕,乃一白衣秀士。光绪年间,英邑受洪灾创伤颇重,风廉召集地方士绅及富户以家储粮钱放赈,活人无数,受到抚潘番臬道的嘉奖,赐给“惠济粉(fen)榆”匾额。闻氏的两个姐姐也嫁给当地的名门旺族“礼乐之家”,过从甚密,对闻氏的影响也极其深远。

英山绝代“怪人”闻筱缉,(筱,xiǎo同小),派号风应,字植庭,金家铺孔家坊王家畈人。生于清代咸丰癸丑年农历二月初三日,卒于民国甲子年五月二十三日,(1853-1924)享年七十一岁,他才华横溢,却淡薄功名;他是统治阶级内的一员,却傲视权贵;他出身于“诗礼世家”,却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反动统治者贬他为“歪才”怪人。贫民则视他为弱者战略弱者的智慧化身。一个多世纪以来,他是英山妇孺皆知的文学讽喻家。但是他的生平历史如同剧前尚未拉开的帷幕,令人不可思议,扑朔迷离,知之甚少。

妻子逝世后,他饱受了人世忧患,凄风苦雨将他折磨得穷困潦倒。这个时期,他多数诗篇离不开一个“愁”字,如:“山容半似诗人瘦,花态如含怨女愁,⑨”“灯摇似觉知书味,梦乱何堪问世情?⑩”“放眼似嫌天地小,举杯洗尽古今愁⑾”“数时难写千重恨,一日弥增三日愁。⑿”“闭门怕见如勾月,勾起离杯种种愁。⒀”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比比皆是,这些诗中表现出来的愁也好,怨也好,固然与闻氏的个人苦难生活有关,但更多的是对国家当时的衰弱腐败现象的忧心与愤慨。

⒀引自闻氏诗《秋夜得景》。

“寄语知心无别乐,闲凭诗酒送流年”⑤

闻氏在词赋方面有着惊人的成就。如《登鸡鸣尖》《闻朱寿昌寻母事感作》《七夕感念亡妻》和《游六安小赤壁》等歌赋构思巧妙、意境深远。

⑾引自闻诗《赠姜丹林》其五。

他不仅擅长诗赋,而且为人十分机警,很有捷才,能言善辩,凡与他打过交道的反动人物,每每受到攻击,真是防不胜防。有一年新春,孔坊陶家湾有个姓陈的地主请知县吃饭,陈素知闻氏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特请闻去作陪,以讨主子的欢心,闻氏颇知此人为官不正,强征暴敛,鱼肉百姓,早已嫉恶如仇。曾多次设法戏弄讽刺,苦于没有机缘,今见时机成熟,便欣然应邀,席间闻氏佯装视力不强,每次夹菜的筷子均在席间空桌上乱夹一通,有时将空箸送往口中。县太爷莫明其妙,便问:“闻先生有眼疾吗?”他一语双关答道:“启禀县太爷,小人眼疾倒是没有,只是这四周漆黑无比,叫小民如何夹菜?连我看县太爷也是昏的。”县太爷受讽,但又不好发作,勉强以一阵哈哈大笑掩饰内心的空虚,心想:英山虽是山林小县,却是人才济济之邦,此后再也不敢明目张胆为所欲为了。

③引自闻诗《赠姜丹林》其二。

⑤引自闻诗《睡起醉吟》其二。

⑥引自闻诗《赠姜丹林》其四。

闻氏在漫长的一生中,好学不辍,在家终日手不释卷,著作甚丰,著名的有《知味斋诗集》数卷,另有《怪苞集》、《狗屁集》,均因家境贫寒未能付梓。作者逝世后,上述作品全部散落民间。在能收集到之外,大多以口头文学形式流传广大民间。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闻筱缉
英山
http://yingshan.xiyaohe.com/pics/2021/6/c20210630c6580589ef184147874e26886060dcbf.jpe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闻筱缉小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