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筱缉《序》

兹值香港澳门即将回归祖国,九五宏图正在全面实施,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之际,英山县文联马民权同志在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精心策划编印此书,这对发掘、宏扬民间乡土文化遗产,充实、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生活,美彰先贤,嘉惠来者,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并以此作为闻筱缉诞生将届145周年和逝世74周年纪念的献礼,亦何尝不是一件富有远见卓识为故乡增光添彩之义举,必将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余忝叨乡谊族末,老病江城,愧无建树。近蒙马民权君函告出书约序之讯,喜不自胜,爱为之序,以志所云。

清末民初英邑儒林名士闻筱缉,余之同乡同里同姓之族伯也。公之故居闻继冲瓦屋垸与余之故居老龙聚闻下垸东西相邻,中间仅隔一“几”形小山坡,相距不过数百步而已。惜乎余出生时,公已作古一年,未及亲聆教益,一瞻风采,不免有缘悭一面之叹!然因彼此住处甚近且系族亲,在幼读私塾时,又常从父兄、亲友、塾师及族中一些老秀才口中,不断听到有关他的趣闻、佳话与故事传奇。七十余年来,虽淡忘模糊不少,但总的印象,早已铭嵌在心,未尝忘诸怀也。故对其生平种种颇有所知。且余有幸,幼时曾蒙胞叔兼恩师讳辉山老先生见余天资不凡寄予厚望,特将他所保存的闻筱缉亲笔自书的《诗联文墨迹》手抄本一卷见贻。复蒙先父讳永高公视为至宝代为秘藏近半世纪,历经灾难,直至弥留之际,一再嘱余珍藏至今。每一展读,如闻謦欬之音,金石之声,如睹布衣旷达之形,不禁肃然起敬而缅怀之。公生于内忧外惠频仍之乱世,出自书香仕宦之家,自幼独具犀眼,聪颖异常,对官场之腐败,时政之黑暗,科学之桎梏,礼教之束缚,世态之炎凉,无不了然于胸深恶痛绝,加之两岁丧母,而立之年丧妻,人世悲欢,自是别有一番体味。这对形成他的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是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的。因而他的幽默诙谐的个性与嬉笑怒骂、爱憎分明的处世为人,也就自然标奇立异不同凡响的了。

近百年来,在大别山区各地,流传闻筱缉故事传说不少,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其口头创作题材而论,可概括为:从小颖悟,出口成章;粪土功名,戏弄考官;蔑视权势,反旧礼教;诙谐幽默,趣话连篇;同情人民,亲短衣帮;清贫淡泊,诗酒怡情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凡耳闻目睹其人其事者,皆以神童、奇人、怪才而誉之。闻姓族人及本乡本土者,则以闻七爹之名而尊称之。当然,在这些传说中由于时隔已久,人事已非,有的传说,可能查无实据,但毕竟事出有因;有的虽无正式史料记载,但据肉口真传确有其事,并不子虚;而有的传说,在口头媒介互相传播中,也难免走样而牵强附会,甚至出于想当然耳而加油加醋。但这,毕竟是瑕不掩瑜,主流中之点滴,丝毫无损于闻筱缉的庐山真面及其怪才形象。尽管故事传说是多种多样,但就它的思想内容来讲,无一不是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鞭挞和对劳动人民之友爱同情。其内涵价值,远远超过故事笑话本身,也是山野文学、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是应将它视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应受到世人关注的,尤其是知识界、文化界的关注。不仅如此、先贤闻筱缉除在上述有关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外,而在另一更为宝贵的系列精神产品方面,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有的人,以为闻筱缉只是一个会说笑说、怪话、趣话和落第的失意文人,似乎再无其它之长,这是一种缺乏调查研究的片面误解。事实上,他不仅长于口头文学,也长于古文、时文,于诗词歌赋无所不精,他之所以屡试不售,非文之“过”也,盖因有意嘲讽而自甘落榜耳。据笔者多年来所掌握、搜集有关他的诗联文部份遗墨及有关传抄作品来看,其在意境、修辞、文采、庄谐、严谨、典雅、风格上,真是清水芙蓉不落窠臼,独具特色,文如其人,卓有灵气,为一般诗文所望尘莫及,也不宜乎一概以口头文学而论之。无论从其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表现上,绝非粗俗俚语信口开河逗人发噱可比。大可视为阳春白雪置于大雅之堂或藏之名山以传世。同时,他还长于书法(见另文原件复印件)兼工绘画,这更是被人忽视了的。其书法,翔龙舞凤,挥洒自如,既胎息于王、郑,而又异军突起,别具一格,在同时同龄人中所仅见;即以今人而论,似乎鲜有与其并驾齐驱者。至于他的绘画遗作,迭经变故,早已荡然无存。其所题自画松、竹、梅、兰诗句,尚幸口传至今(见另文所载)聊堪告慰,然缺少原体印证,口传是否字字准确,也无法一锤定音,斯亦引为憾事耳。总之,对于闻筱缉其人其事其传说其作品,已深深影响了大别山区各地达几代人之久,其所以受到广大群众欢迎而经久不衰,其中必有更深层的道理在,我们应该重视它、探讨它、研究它。让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服务。

 

正在加载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闻筱缉
大别山
http://yingshan.xiyaohe.com/Content/weixinlogo.jpg
英山民俗、英山传统文化网,英山山泉文学
闻筱缉《序》
返回顶部